應該差不多了。謝謝政委。
真的。
我們這次的共筆也會曝光在網路上,也想問一下,身為現在的一般人、一般讀者,在這樣子敘事媒介的型態,即將大幅改變的情況之下,心態或者是形容上應該要有怎樣的準備?
我們轉個彎,政委對於一些最近的,因為我們也非常關注,最近很常關注沉浸內容的敘事,我們也發現您有看高雄電影節,隨著網路的普及,像未來的5G可以很快普及,像沉浸式的內容跟說故事的方法,說不定未來會變成社交工具,每個人都可以作為工作的方法,想問問您如何看這種高沉浸式內容的心情媒介,對於傳統敘事的影響,觀眾跟讀者是不是會被改變?
對。
政委剛剛提到閱讀的轉型,也就是到現在的狀態,在您的想像中,紙本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閱讀的討論不知道其他同事有沒有要補充?不然我就要進入其他部分。
我也想跟上時代!今天馬上去看!(笑)
在以往的時代,這樣的推薦真的會被讀者跟書店認真看待,書店會一次把書叫滿,但是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分眾、意見領袖非常多元的情況之下,我們注意到的是,有時可能在個人的自媒體,讀者會比較感同身受,也就是站在他自己角度上的推薦,有時反而會比我們冷冰冰公正性的媒體獲得更多人的迴響。所以現在或者是未來,讀者對於這樣的公正性是不是需要的?
非常感謝。此外,跟剛剛的問題相關,也就是在報紙的時代,我們的主管跟顧問團隊,他們逐步建立一套公正、關注不同類型跟廣泛議題的選書機制,我們會找外部的獨立評審來,每個月來看出版的新書,一年看了2,500至4,000本,然後到年中會進行另外一批獨立評審的複審會議,年底則是緊鑼密鼓的決審,希望最終的選書,能夠在臺灣當代與讀者產生對話。
喔!這個是互動!
當大家的習慣已經切割成零碎,我們還是在長篇敘述的媒體,這個時候要怎麼樣去跟讀者繼續互動?有時我們會很擔憂,如果把長文碎片化、切片化,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去脈絡理解,所以產生矛盾,想問問您的想法。
想跟唐鳳請教一些問題,首先過去報紙的書評版面,因為是在主流媒體下的文化版面,對於讀者來說,是非常唯一,而且大家需要依循的推薦平台,現在在自媒體時代,大家習慣的閱讀形式是一則一則碎片式的零碎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