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如果有些紡織廠需要,我也會告知他請他協助,他很好。
瞭解,因為他後來就調走了。
蔡主委看了三創那一場時裝展,問我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我說我需要場地,當時他協助我取得空總場地的使用權,非常感謝他。
他支持我們,才可以做。
那時候是中小企業處蔡宜兼主委的大力支持,我們才能使用。
在之前。
時裝展後兩次都在空總。
應該要做點事。
如果有想到什麼可再分享。
這是給你參考的。
我們算很理解這件事。
瞭解。這只是這些年在產業的想法,每個人都是巨星、可以自己串連。
我們只是試試看,我們有機會跟設計師、也跟紡織廠合作,知道他們彼此的困難,想貢獻一些我們可以做的東西,這是我們想要發起的。
不是。時尚產業也有好幾個類似的社團,但分得比較散。
不是,我朋友只是有加入這個社團。
時尚跟工業設計太不一樣。
我也在思考如何在現有架構加東西。
他們也會發起一些活動。
工業設計更複雜,有些是機器設計,有些是生活用品設計,所以他們會有這樣的社團,現在已經有網站了。
對,FB上「藍色加工網」。
不是,就是打板打樣。
有個打板打樣的社團。
其實在思考這平台,我問了一個朋友,他是工業設計出身,工業設計跟製作廠商很有關係,他們有一個分享製造廠商的社團,在FB也有打板打樣的社團平台,但是那只是整個產業的其一部分。
所以比較建議跟他們合作?
除了FB之類的有其他的?
瞭解。大部分沒有放資料上去,也不能發起,⋯⋯
恩。
喔!
喔!他曾是我們的實習生。
因為我們是做品牌的,策略無法分享,除了event或者show,所以知道的才會來找我們。
對。
我們沒有設。
在科技上是不是有任何做法類似這樣?
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和發起,像科技人做的去中心化。我遇到一個設計師,他是RCA畢業的,也可以邀請他的老師來,有個平台讓大家一起來討論,我比較希望在這裡有比較多的串聯和發起。
但是時尚圈比較分散,像設計師可以做出這麼酷的東西,就是比較有個性的。
紡織廠比較有這樣的串聯,尤其是台南,他們非常團結,台南的老闆們會互相分享,或者是我來做這個東西,這個老闆會跟另外一個老闆說你們一定要參加。
當初理事長幫我一個個打電話給這些老闆,我們再一個個拜訪、說服,所以我每個禮拜下台南,用Branding方式找設計師一起合作,另外包含說服凱渥來支持,非常感激晶英飯店的贊助,因為預算不足,理事長跟我們一起去找贊助,因為要做到像一般產業時裝秀規模預算,也就是要做到位的這件事需要更多力氣。
產業想要的。
像台南時裝週,因為是政府標案,預算比較不足,所以大部分還是找學生來執行才符合預算,但理事長希望我們做產業要的。
我們的客戶-和明副總李桂林女士之前是臺灣流行時尚產業的理事長,等於是創會的理事長,我是因為他的關係,我才會投入這個部分。
我希望發起的是開放性平台,像我有些朋友其實是製作代工,製作一件衣服,可能只有賺幾十元,但是常常被倒,所以平台功能就可以串聯,代工廠可以加入這平台,讓其他品牌可以來找他發單。
有點像這樣子。就是年輕人在那邊會有個初步瞭解。
這也是政府運作的部分,也很好,但比較像是給年輕人去的。
永樂算是布料零售市場。如果設計師去永樂買布料,然後再做成衣服,整體售價會太高。
今年鎖國,有很多機會讓設計師和紡織廠一起工作,像紡織廠在國外知名度是很高的,如果這個設計師的創意或者設計東西,可以賣給國外買家,其實是很棒的。
我稍微解釋一下,服裝產業其實有點複雜,上游有這些,中游、上游及下游有這些,擴散的是包括影視音,例如明星穿的衣服,其實圈圈是很大的。
是不是有機會可以運用科技,讓大家一起協作,其實時尚產業是滿大產業,可以連接所有人。時裝產業上游跟下游分很開,紡織廠跟設計師雙方思維不一樣,當介紹紡織廠跟設計師一起合作的時候,有點像兩個星球相撞,但那個火花結果是好的,其實政府預算不會給到足,當你做的是正確的事,媒體就會專程下來挺你。設計師要在市場上突出,需要有特別的產品,他的設計必須被執行出來,設計師一定要有紡織廠幫你做特別的東西,在永樂買的東西是零售價,對設計師而言可能會提高售價、無法有競爭力。
政府標案有KPI。
這個不是辦法,不能賠錢去教育大家。
在經濟部跟文化部體系下,當然他們包袱可能比較多。我們自己做的時候,只有一點預算問題,很低的預算,也可以做起來,只是做得比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