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責單位有海管處、國防部及海委會,大概是這一些單位,謝謝。
除了零星的規範以外,從我們自己的教育,不管是社會教育或者是國民義務教育下去著手會比較好。
另外一個模式是,這個其實是我個人剛剛沒有講出來的,像剛剛有提到山林的問題、海域的問題,這一些根源是教育國民義務教育都沒有把如何跟山相處、如何跟海相處,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就很像一個人在山上活了幾十幾天下來,大家就認為很不可思議,而忘了我們有一群長期以來就生活在高山上的原住民同胞,為何不能向其請益!將他們對山的傳統知識普及到各界去。
有一些解決的方案,主要針對活動方面來講,建議海管處將來在做統一發包規範,把它納入管理條例,管理條例很健全時,這一些活動就比較容易獲得確保,嚴格管理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大家都去遵從。
剛剛有討論到如何強化生態教育的發展,解決方案又有提出來,像型態上的話有很多,比如船宿潛水、保育的理由模式,還有提到露營星空觀測,甚至有到島上的大王廟進香,符合社會型的生態,生態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人文生態、一個是自然生態,所以這應該也可以說是,但是沒有傳統的歷史,人類的習慣是按照傳統。這一些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當然有船宿上的管理,申請的時間過長,像剛剛國防部45天,生態容易遭受到破壞,災害時是不是島上有辦法容納這一些人進去。
雖然美其名是以生態為考量,但到最後生態還是在旅遊的時候被犧牲了,尤其是委外之後,廠商一定是將本求利,沒有廠商要來做功德,你都不願意做功德了,廠商如何願意做功德?
現在的自行車是不是又要規劃自行車道?到了潟湖口之後是不是要變成一個橋來做環島的措施?這都是一連串的衝擊。
當然,剛剛所提到很多的開放措施,可以列入第一階段的優先考量,帶什麼東西來就帶什麼東西回去,只要做好監控措施就可以了,實在很害怕大規模又要建一個80人的旅館,我真的很害怕80人的旅館要建在哪裡、怎麼下去弄,現在135個人在島上都可以找到人。
但是島嶼的生態已經破壞了,要再回來不容易了,綠島是比較大的,但是東沙島是比較小的,海管處目前將保育工作做得非常好,何彷從小型環境教育開始做起,然後用環境教育去帶領生態旅遊,這樣不是很好嗎?不是一下子就要大規模的開放。
再加上剛剛看到海管處的草案,我特別註明一下是草案,真的是嚇死人,要把那個地方變成第二個墾丁嗎?這一些沒有看到很完整,未來如何規劃東沙島,變成一個島嶼,現在全世界都在講可持續,現在怎麼可持續?萬一對島嶼生態產生了破壞?又無法達到當初預期開放的效益怎麼辦?綠島當初是管制區,開放觀光旅遊後遊客數逐年上升!但到了35萬/年最高峰的遊客數,現在下降到每一年不足30萬。
島上有沒有做好足夠要面臨每一天要接80個人或者是140個人,而140個人如何處理?相關的規範都沒有看到。
軍方或者是海巡署對於義務役都有配置水壺,為什麼他們不用呢?島上的民人也都一樣,這一些都可以預期下去的,像剛剛潟湖口的垃圾場都還沒有清運完畢。是否僅因為保育有成,所以我們可以依照國家公園法第幾條準備開放生態旅遊,但是保育有成跟生態旅遊是兩回事。也不能忽略開放後對在地生態系統的衝擊。
我感謝海管處讓我有機會登島,我發現島上非常使用大量的保特瓶,明明可以用水壺裝水,但是我發現很少在用飲水機,80個人每一天可以喝幾瓶保特瓶的礦泉水,我覺得從現在開始可以從國防部,也就是禁止在運輸這一些小型的保特瓶的水,而是改大裝的水進去,因為島上都有飲水機。
東沙目前而言,像現在的季節來講,其實還有一定的數量的陸蟹。但在發展觀光下去之後,是不是會對這個生態系統造成衝擊?現在大家都會把焦點放在海域上,剛剛宋老師也講了海域總共有500平方公里,這一些人跟船下去而分散開來,其實相對衝擊是相對比較少,除非有人偷排機油或亂丟垃圾以外……
陸蟹專家劉烘昌博士分析了多個太平洋島、印度洋及大西洋的島嶼,他發現太平洋島嶼的陸蟹族群數量比較少,他初步判斷的原因是,太平洋島嶼早期根據人群遷徙時順帶引入老鼠後,導致陸蟹族群數量受到影響。
剛剛處長所提的140人,我不知道140人是整個東沙環礁公園,包括海域所要限制的人數,因為我剛剛所提的是島上的,其實陸域的島上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東沙島,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崩壞》(Jared Mason Diamond)裡面寫到復活節島,一旦崩解要再回來是非常地難。
那個部分不用回應。
應該在這邊所公開討論的資訊,民眾都有權利知道,所以應該都要公開,因為是公部門的,如果涉及私部門的,像遊艇公會是他們自己的,當然可以考量,但是公部門一定公開,並不是公部門要不要公開的問題。
大家好,我是臺灣生態學會的研究員,叫趙克堅。臺灣生態學會長期關心臺灣各地的山林,除了山林之外,海洋資源也是我們重要的一環,因此今天特別來參加這個會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