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這一些大組織做的,像重建會的。因為這樣子,就會變成我們在看這一件事的時候,黃榮村提這一件事的時候,除了不是TED的調性之外,可能另外一個感覺是你剛剛提到的社群流失,其實今天可以比以前更有效地、全面地,使得我們今天在社會適應一個重大創傷的時候要如何處理,比以前有更多的可能性,這個是他會提起這一件事的原因,我只是揣摩他的意思,他可能會更進一步來看看。
除此之外,結果政府的態度會變成既然救災比較慢的話,我就要在重建上加速,這個重建一加速就變成民間團體第二次傷害。
一方面可以有真正的社群,也就是民間組織或者是社區組織。
後面水災的時候就會被當初都不瞭解災情,所以慢一拍,不管是準備什麼東西,這些設備都使得八八水災的時候,其實民間掌握的靈敏度跟社會上分享的速度都大過於以前,所以相形之下政府就有一點尷尬。
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子?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災的性質,地震是95%的性質就決定了,但是水災並不是這樣子,水災是動態的樣子,結果就變成人都會這樣子被比得很不舒服,所以不同的時期就會去比,像救災的效率等等。
到了八八水災的時候,這個並沒有做第二次的發展,反而是一次重傷,我不曉得您的觀察。
包含後面的籌款、對於必要特殊專業的人號召及邀請,變成回到台北來做策動跟計畫,但是這一次的成長,在921發生了。
只是留在現場不是做全額的工作,可能開始跟人家分工了,我們兩、三個團體,不需要各自發行,尤其假如在地的人有些人回到災區做這個事情。
我注意到的是原來這一些民間組織在921以前,大部分都是在都市裡面,中產階級的,921之後才有比較多的機會發展成全國性的,或者是中部屬於刺激城市,甚至這一些組織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不計成本到了現場去,也許三個月、半年以後,70%、80%退回台北、台中,但是還有20%、30%的人留在現場。
這一件事,921跟八八水災,這兩次在臺灣民間組織的發展史上來講是不一樣的,我不曉得您有沒有這樣的觀察?
對,其實我當時不在政府單位。我負責的是民間組織的發展,我可以跟您分享一下,黃榮春是讀心理學的,第二個也是921任期最長的執行長,對921的觀察,因為我跟她提過好幾次,意思是不管臺灣有沒有一些叫做社會韌性。
但是八八水災以後,差不多所有的組都停頓了,不然就是變成主持人去救災了,副主持人來維持開會,我就是副主持人。
所以在十週年的時候,確實政府可能還有一點規模去籌備,分了好幾個組,要做展覽、發表或者是訪問災區後續重生的一些經驗。
我插一下話,你剛剛提到玉山論壇是臺灣暖實力共同體的一部分,有一個部分不知道以前你有沒有注意過,我自己參與過921在十週年的檢討,有一個很強的觀察,十週年當時快要到的時候,快到八八水災。
這個看起來是社群創新,也有其意義。
這個東西可以呈現的話,總之……這三個看法都可能跟我們去講社會創新這一件事,不一定有那麼直接,但是可能好像也值得再來想想看有哪一個東西適合放進去。
舉例來講,比較關心的是在於臺灣怎麼跟國際發聲並表達,我們講說我們是相對自由,因此我們也在容許多元上也有我們的長處,但是這樣臺灣的社會本來就是TED最好的環境來創造idea的東西。
他覺得這個事情應該是TED分享時,不是很像inspiring的idea裡面,而是比較像行動,而這一些部分會覺得也許都可以考慮放到主題裡面。
像我們隨便來講,過去東方社會當中,特別越是困難的地區,長期以來鄰里以來的互助多過於其他人,怎麼樣可以變成我們因應這麼大創傷時來重新找到,類似這樣的東西。
反過來說,過去裡面有一些優勢,怎麼樣可以透過技術跟現在的科技,使它可以發揮到最大。
這種情形我們怎麼樣可以在目前善用技術,使原來的設備裡面在應變創傷不足的地方,比較可以快速反省、找到。
是,所以像這樣的事情,他當初有想到。黃兄提到跟他最近在關切的是,今年是921的二十週年,你看這一段時間裡面還有其他國家也發生這一些重大災變,這一些技術幫助我們在找尋需要救難的人理解更快、更好,但是真正大的問題是在於這麼大的創傷發生時社會怎麼因應它,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是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一些,也不見得是最好的。
所以某個程度來講,digital gap其實永遠是存在的。
可以想到那邊,但是還沒有。像詹宏志關切的一部分到了網路時代,本來,TED配合網路,可以做更多的做意見交流。
可以跟你分享一下,詹宏志早先的一些談話,跟黃榮村、平路的談話,他們對於這一個題目的期待,也許不完全是創新,反而是一種叫做「Internet技術者是現實」,在社會所產生的一些狀況,例如某一些程度甚至叫做「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自己覺得啦!
有一點氣虛。
先講創新。我覺得這個題目用創新,剛剛說是暫訂,我自己沒有那麼大的把握,可以把「創新」兩個字放在主題裡面發展出夠豐富的……
剛剛提到兩個部分,一個是地方創生,一個是創新,「x」的部分是大家的共識。
另外一方面,在community也是熱身,臺灣的TED community是校園,離開以後的接觸比較沒有那麼多,這一次如果要讓世界各地的人臺灣,除了到臺灣既有的東西以外,TED community這一些透過局部的鼓勵,能不能讓他們對於活動有一個參與的話,本來是暴民或者是今後action持續上都可以發揮該有的精神,我們希望這個領域把真正臺灣,以為開放多元停在會講、會參與而已,而是要變成在會議之後就可以化為臺灣的意義。
加一句,地方上的這一些也許可能不只兩場的活動,在議題上的熱身,必要的時候在年底可以多放一些跟action或者是action的場域,叫做地方來結合,行政院現在叫做地方創生,這個是可以結合的。
第二,在幫腔跟籌備的角度,我們一切都是為了11月份的weekend。
我們必須及早跟人家聯絡,因為到11月是那麼久的時間,這個算起來是第一塊。
也希望這裡面有一些主題,或者是比較成熟的議題,而是比較明確的一些議題,有沒有什麼代表性的人物是適合我們邀請來的?
我覺得一定想得不夠,所以才會有剛才欣龍提到來發想,因此今天除了在工作上、經驗上請教您的一些看法外,也想看看在不言而喻的意義當中,像「TEDx」這個時刻來臺灣開年會,不一定是回顧十年,也不一定是用「x」來做不確定的future,而是「x」代表可能性,在這個情況下如何看待這個主題,我想這個可能是可能會有幾個人在想的、也希望今天來拜訪您最重要的期待。
因此可以看這一件事如何適度表達,也就是如何設定這一次的主題,還有讓相關的重要參與人,可能是(安排)speaker。
雖然他很忙,覺得「TEDx」要來臺灣開年會的話有哪一些議題可以拿來談,這個也反映到李欣龍爭取過程中,總部那邊的一些回應。
也有機會談到這個上面。我也覺得算是透過網路新興的一些發展,再回到網路的環境裡面來讓臺灣與世界一直保持接觸,必要的時候,我覺得甚至應該要倡導一些議題,使臺灣不要完全只在傳統的國際社會裡面或者是國際的活動裡面去參與奧運,可以有一些別的新舞臺,確實也有跟詹宏志提到李欣龍在爭取「TEDx」的事情。
是的。
前面有一段是關於詹宏志的部分,唐鳳可能曉得去年7月份辦了那個活動,差不多在我記得是2、3月份發想時,不是發想……
我是來幫腔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