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佩服策展人,要想像來這個展間是哪一類族群的人,是用什麼方式來表達什麼展覽的方式,這真的是太厲害了。剛剛有提到一點,四個格子當中有四個QR code,可以分歷史性、技巧性的方式,更深入瞭解他們自己想要得到的回饋。
舉一個比例來講,我們到機場登錄一些個人資訊,可以在這個機場裡面用wifi,或者是用什麼樣的資訊設備,相對我們可以進到故宮裡面之後,我們可以登錄自己的資訊,在故宮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每個展場的一些展覽資訊。
雖然我們在展場裡面,很多人離開之後,到了別的展間,但是回想這些展間的內容,想要多聽一點或者是其他的畫作比較的時候,可以再回去或者是有紀錄的網址,可以再回去聽一次,不一定只有在這個展間做這個作品,就像你剛剛所講的,對這個有興趣是不是可以到另外一個展區有對照,到另外一個展區聽一下那一些畫的內容,所以軟體方面也是策展的設計方式。
我會針對我喜歡的主題才去看展,當然我自己背後就會做一些功課,所以太多的贅述對我來說是不必要的。但是以軟體方面來說的話,之前去國外看展的經驗是會附上一個QR code,你的文字敘述雖然少,但是真的要瞭解這個背景,一掃下去會有導覽的聲音來告訴你故事背後的起源跟做畫的方式。
分兩個面向來說,以紙本的面向,我個人參觀的經驗是站在後面一點去看展品,除非真的很想看筆觸或者是否某些風格才會貼近,因為不是很喜歡一群人擠在那裡,所以字大一點的話,對我來說比較好,而且不喜歡一群人擠在那裡。
各位夥伴大家好,我是許菁芳,目前在遠東基金會工作任職,同時也是陽明大學的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學生,我的工作性質很需要辦一些展覽的活動,吸引的觀眾有年長的族群、小朋友的族群,我在展覽的過程中也思索怎麼樣的方式可以讓這些參觀的民眾可以更瞭解展覽的內容,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來跟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