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
所以社創完全是民間的?
是,感謝。
之後如果有一些是我們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也請儘量跟我們說,工研院的使命就是幫助企業。
好,我們今天也大概差不多了。
瞭解,我們在院內的討論是有硬體配套的解決方式,都不進去看,我只要確認它的各data沒有亂存,大概是在更進一步,但也是技術的問題,也就是看怎麼樣進來,不管是演算法或者是機器,基本上帶不走資料出去。
我會再查一下開放演算法的部分,您的理解是成功還是怎麼樣?
我就有請教他說臺灣健保資料介於個資的隱憂、價值如何看這一件事,他其實就說臺灣個資有一些risk,但是臺灣要考慮的是,有沒有可能去做這一件事的價值是可以貢獻到什麼。
像去年我們有一個平台是之前前院長建立,我們去年9月跟史丹佛的助理服務校長,他是資安的專家,其實他有一個論點,在保護的data都是有機會被破。
就是少數的少數。
新加坡也是?
其實要跟資料有關的都是重點。
像台北市的交通局都一樣。
臺灣要如何因應?
你們有看過他們討論過嗎?
你覺得沒有解?
但我們需要一個CIO,像金管會跟央行這樣子,金管會跟央行對金融很有主導權。
這有沒有可能突破?因為今天的討論中,也討論到CIO的部分,甚至高嘉良大家都在討論並沒有CIO。
喔!對,這個是兩件事。
我覺得今天健保的資料是有限的,很多影像沒有在上面,整個健康照護的資料,甚至剛剛講的比較大的是在公共場域。
對,所以我說健保署的東西可以再push,以及我們甚至討論到如果人家不是用軟體進來,像手機或是電腦,可不可以做到演算的時候是去識別化,但是不能帶出去。
應該講健保署是做這塊,但他的資料去識別化的程度滿高的,舉例來講,像famliy的relationship,是把它斷掉的。
但是它是有限制的,或真的Open?
因此我們在院內討論的做法是,在一個實驗場域裡面,這個data是不去識別化,但任何新創公司想要分析做什麼,像一些硬體的載具,在我這個場域測試,我們是用法人去幫他作測試,它可以測試演算法,但帶不走data,而且也不是親自看到,我們的想法是這樣子。像我這個場域是,臺灣有十家進來,當然會有來回的iteration。
前提這只是讓臺灣在起跑點,大家一起跑,有的人偷跑,已經來不及了,我們現在是落後,像在中國大陸,有一些公司基本上就是去分析,我們現在有一點落後。
像交通部或者是台北市擁有這個data,一方面是全部open,有隱私權的問題。
我再進一步講,我們不講健康照護的data,我們就講北車出來的影像data,照理來講,你可以去分析每一個人的profile,用AI及大數據分析,但是這個有隱私權。
至於授權以後,我覺得是Open Data的精神,但是是優先要照顧國內的廠商。
因此對那一塊的話,即使政府要開放那個資料,要優先輔導,而這個輔導,不是data完全open,而是讓國內新創公司或者是有機會進來公司的話,先去嘗試做加值,然後是它的解決方式,也就是Semi Open Data。
我們要不要全部?如果全部開放,我會覺得臺灣在某些新創公司,會落後於國際的公司。
但假設沒有跟隱私有關。
舉例來講,不管是健保資料或是公共影像的資料,現在有一些資料是在政府的手上,如果從Open Data的精神,我大概是全部開放。
要從Semi Open Data的審查裡面……
但是我在想的是,臺灣這樣的國家,data是king,像也有AI,有演算法,但沒有data,我有兩個跟Open Data有一點相關,但是一個想要請教你:臺灣也許很多領域裡面,不應該Open Data,應該走Semi Open Data,把某些部分優先給臺灣的公司來做加值,因為完全Open的話,國外有很多比較大規模的話,同樣的data,加值會比臺灣快。
比較不完全是同Open Data的方向,現在臺灣一直在往Open Data走,也有很多城市說還沒有看到商機,我說這個是雞生蛋、蛋生雞。
既然講到大的智慧城市這一件事,我有一個在Open Data的部分想要請教。
我講的是,最基本的是國際化的東西,有一些還沒有想到那邊,而是需要越來越多這種case,大家就會自然往那一方面去想。
這個我稍微有一點訝異,我認為今天是一個gap,好像滿多人在做這個,我比較訝異的是,服務還沒有擴大化,像那兩個都是小公司,但都是專門幫人家在做這一種包裝、行銷,讓你的pitch能夠做得好一點,有一些連結,這一次去,最基本的還沒有完全做到,所以我覺得這是需要的,但應該有辦法。
也是土生土長的做法。
我講說那幾家之外的沒有,我想比較多的現象是有一點類似這個,這個是比較可惜。
如果表面的不看,我有碰到國外的人就直接問:「你們的獨角獸有幾家?」如果去細看,第一個產品或者是服務的model,一定先講臺灣,我們比較沒有有一家是直接看亞洲。
我接著再問,我們這一次跟著科技部過去了。有一件事我有注意到,像採購長所講的,那一些新創,國內都已經請國外來作輔導,那一天在不同的場合,有一個臺灣的,都不太預演,我想說怎麼會跟二、三十年在美國看到的差很多,但又是最新的。即使如此,我覺得那個是表面,有一點是marketing,因為最終還是產品。
為什麼不可以兩者?
我們需要的是,從政府的角度要注意那一種reject別人的那一種。
你們會幫助修改,但是會reject嗎?
昨天工作會議有特別談到這個嗎?
我們要check一下,因為國發會想要推國家品牌,我不太曉得這個跟那個有沒有特別的關係。
是那一天主委有這樣的comment,我們要回去check一下。
目前這些網站大部分是希望等人家來,我們希望主動帶出去跟連進來。
各部會分工之下,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一些部分不談效益,也就是要談有沒有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