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辨識的部分,這邊是搭配虛擬卡片跟授權機制,我們認為生物資料不應該全存在健保局的總資料庫裡面,應該儘量利用現在手機本機端的資料辨識,可以讓醫院不要建置成本,也就是不要建一個資料辨識及人臉辨識器,還有資料丟失的時候,不會一次大量資料外洩。
在授權機制的部分,我們認為授權要有期限,例如可能是慢性病三個月的藥要跟他領,或者是短期的,或者是可以臨時授權他人看診,但是我們剛剛說萬一有三個小孩刷錯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爸、媽看病,但是有五個兄弟姐妹,到底是誰可以拿到這個授權帶爸、媽去看醫生,還有看診的問題與資訊安全。另外有醫療院所更換裝置的成本問題及隱私權。
在接觸跟非行動化的部分,就是讓醫師可以少帶東西,我們基本上想像的接觸跟行動化是base on NFC或者是「嗶」卡的動作。
接著,我們會想到虛擬卡片還是需要放照片、身分證字號,這個包括在不容易搞混,假設有三個小孩,要看到底是三個小孩的哪一張卡。
虛擬卡片要很注意的事情是,虛擬卡片任何的資料內容,不應該跟任何非醫療相關的東西做資料交換,像你都在手機的APP上,不應該你的健保卡資料、信用卡錢包,又或者是錢包帳戶可以讀到那個資料,那個限縮在虛擬卡片本身上。這邊也要注意城鄉落差與數位落差,所以我們也會覺得實體卡片要繼續存在。
在虛擬卡片的部分,我前面講過就儘量不講,我們覺得應該要併行行動裝置,例如手機未來是不是可以授權到更多的裝置,像醫療用的手環之類的,需要加密或輸入密碼的,整個設計的就醫流程要改變,如果是虛擬卡片,你進去是刷你的手機,現在健保卡是插在那邊,但是你看病的話,就把手機放在醫師旁邊,整個流程設計就會不一樣。像有時健保卡會夾在病歷上,這一種事就可能要改變。
大家好,我們是第二組,第二組在行動支付跟電子錢包的部分,我們認為政府不應該來做支付的金流,應該要鼓勵現有的行動支付方案跟前面一樣,主要的憂慮是卡片遺失不管退款或者是與其支付卡混淆,在行動支付,我們覺得國家不要做,但是如果未來有更方便,像可以在行動支付的裝置上放虛擬卡片的話,也要考慮到非信用卡族群是不是可以享同樣便利的功能。
我本身的工作是在開發於這樣的會議中更可以討論數位工具,如果大家想要開發什麼數位工具,也可以來找我。
大家好,我是簡韻真,可以叫我小班,我現在在開放文化基金會開發一款議題整理的工具,我猜我在這邊是在想如何把今天的討論帶到網路上,讓更多人可以在網路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