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就謝謝政委。
因為上次從葉參事那裡得到很多建議,我想參與審計會跟以前的樣貌,透過這樣平台制度的變革,一些留言形式的改變,又或是我們的主動性把它丟到那一些比較熱門的社群網站進去,主動把他們帶進來,我想可以先從這一些角度來優化參與審計制度。
把參與審計的訊息放上去,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會比較好?譬如說審計部想要查核能源的議題。
對,我有去跑跑看。的確是可以分析出哪一個網址、PPT上面去討論能源議題的回應數比較多,但我點進去看,其實大概都比較偏向情緒性的兩方辯論,像這一種狀況,比如今天丟連結,民眾是否會覺得你突然丟一個參與審計的議題進來,對於要推廣參與審計有幫助嗎?
另外一個議題想要請教政委,9月17日賴諮議有提供給我們一個建議,譬如我們可以把參與審計的議題,假設今天參與審計的議題是能源,可以google看哪一個社群平台比較熱門,將參與審計的議題丟上去,就這一個建議來說,其實現在有一些民間公司或者是研究機構開發完成分析系統。
這個方法會記下來。
先從範本改起。至少後面的審計人員再調整。
像政委的建議,至少可以做到我們回應的留言把它具體化,有一些參考的資料,其實審計機關對於公共網路政策參與平台留言有一個範例在。
以政委的經驗來看,我們對於這樣子留言的設計,是要比較詳細地回答比較好,或是先用罐頭式的?
一方面那是行政權責,二方面是為了求快速,就是給民眾立刻地回應,讓他知道審計機關對你留言的重視,但相對這樣的回應並沒有回答民眾的疑惑。
但是我們發現這一種有一點像罐頭式的回應,對民眾來講,是不是會覺得審計機關沒有針對意見去回應,比如像同樣能源的議題,行政院諮詢的時候,因為他們可以就行政權責去做比較詳細的回應,在後面就會帶出一連串的討論或者是追問。
我在想一個問題,目前審計機關回應民眾的留言,一開始設定是以儘快回覆當成是一個目標,所以回應是比較制式的,告訴網民說您的意見會在專家諮詢會議討論,類似像這樣的回應方式。
之前參與審計議題30天到了就下架,審計結果無法上傳。
所以我覺得是讓民眾瞭解審計機關在參與審計過程中作了什麼, 是很重要的。
另外,經過葉參事協助檢視整個參與審計流程後,發現整個參與審計公開諮詢民眾意見期間為期1個月,下架之後網民根本不知道審計機關針對其所提出之意見,到底作了什麼?行政機關又改變了什麼?
我不曉得是不是技術上開發的關係,因為就這一個觀念我先跟他們討論過,他們認為這個專區是不一樣的server,沒有辦法帶過來。
國發會的初步規劃,好像會把「眾開講」的電子報訂閱分類功能帶進來參與審計專區,初步規劃分成九區。
其實現在也是一樣,假設我勾能源好了,在參與審計勾能源,沒有辦法跨平台,其實這就等於限制了他的功能。
目前沒有。
但是我跟國發會談過,因為這三個專區是分別分開的,現階段還是沒有辦法去突破跨越不同專區功能的限制,包括電子報也是一樣,進行政院專區,會員點行政院專區,他的電子報訂閱,只能訂行政院專區的。
民眾或許對於部分議題只否涉及審計職權或者是行政職權或者是地方政府職權,並不那麼care,但他覺得想要找的是,他感興趣的議題類別。
我覺得這樣區分有某種程度限制民眾去找他想要感興趣的(議題)。
目前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首頁有分三個專區,分別為是行政院、審計部、地方政府。其實我對整個平台的設計,那時覺得有一點疑惑是,我進去行政院專區之後,我從這個議題類別,假設民眾對於能源議題感興趣,但是我發現進去行政院專區,我搜尋能源相關議題,我發現只能看到行政院的議題。
另外,除了葉參事及賴諮議於9月17日提供的這六個意見之外,我想再跟政委請教,對於審計機關在優化整個參與審計的過程,政委是否還有其他建議意見可以給我們參考?
好啊!前面是否不用特別報告。
首先我大概跟政委說明一下那一天葉參事給我們一些什麼建議。
9月17日葉參事及賴諮議提供本研究案很多建議的意見,對於促進參與審計是有幫助的。
政委好,今天訪談我想先就9月17日葉參事及賴諮議提供的一些建議意見,我們後來有去找國發會洽談參與審計專區部分功能開發的可行性,初步結論是國發會可以配合開發相關系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