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價值」是人設定的,這也是我們限制,我來的時候就開個玩笑,我們邀幾隻狗來,看他們會什麼表現,其實狗是很溫和的,我非常支持絕對不可以吃狗肉,謝謝。
區別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就是透過溝通、立法及制定規則,因此討論到後面,就不要把個人價值跟社會價值混在一起,這樣ok。
今天應該暫時把討論限定在狗,但是最後的結論變成如何轉化,那個可能還有很多過程要走,限定在狗的話,也不會失焦,請大家表示意見。
像遊客中心是不是可以讓寵物進來?像在買東西、吃飯的東西,旁邊都有人家的寵物在行動,這個不太行吧!當然狗還好,烏龜怎麼辦?因此我覺得今天討論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其實上一任行政院長寫了一篇文章,就講到「公共政策溝通」,其實各位應該是社會性的背景,應該要找一個「理性溝通途徑」,我非常認同,而且我覺得今天來了也看到一些東西,這個辦法是對的、非常好,但是一開始定義不講清楚,沒有共同語言,其實大家會有爭議。
平權是在人類社會之外自然環境中的平權,進到人類的平權之後,其實權利也是人制定的,因此今天寵物到人類的社會,其實沒有辦法避免人類對牠的影響,人是最壞的動物。
但是我跟各位講我非常喜歡狗,我的同班同學,在台中的山上養了幾百隻狗,而可以不下來,我的好朋友每一次給我看影片都是看狗跟人可以通,所有的動物裡面,也就是狗跟人腦的發育比較接近,我都認同,但是帶到這個場所裡面,其實牽涉到寵物不宜進入。
我曾經是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東亞區的主席,很強調要建立共同語言,各位在場有沒有共同語言?其實我們很多爭議就沒有了,因為我也沒有共同語言,因此大家吵個半天是語言的問題,這個是叫做「寵物分類」,其實定義還有包括寵物的特性是什麼,因為我是地理性,所以我們叫做「心理地理學」,我們養寵物,像在家裡栽培花木,修成一點形狀跟長不大,這個行為是因為寵物聽話,而你太太、老公不聽話,只有小貓、小狗非常聽話,因此展現控制欲。
其實我們做這一件事是英美分析哲學,我們談哲學的倫理,因此分析的是語言轉向,所有的爭議是語言,也就是沒有一樣的定義。
其實一開始這個嚴重的問題存在卻沒有定義,何謂「寵物」?什麼叫做「寵物」?「寵物」是狗嗎?「寵物」不只狗,臺灣人養很多種,我們今天談哪裡一種,恐怕要聚焦,好像是這樣,謝謝。
王鑫,臺灣大學地理系退休,退休之後在師大環教所兼一門課,叫做「環境倫理」,所以其實我是以環境倫理跟價值判斷來看這一件事,對整個社會的意義,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