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委員。
我們再把這一些資料的電子檔寄給您。
是。這個能留給您嗎?
我們跟慢食大學也有認識,義大利的,他們也因為這樣子而成為我們的夥伴,我們會跟他們合作,引進他們觀點所做的慢食,其實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他們是一個食物的生態系,這些都是有可能未來在這個議題上一起耕耘的地方。
因為是文化跟食物結合,因為這樣的關係,連結到很多國外的夥伴,包含一個ITIF,我們本來就認識,他們也很有興趣加入到這個hub裡面,所以ITIF是屬於美國未來趨勢研究所,也有一個美國未來食物研究所,明年度的話,我們也會跟他們合作,主要也是引入國際不同屬於未來的趨勢,假設「明日亞洲」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上個禮拜去文化局競標一個案子,就是日式宿舍群,打算在那邊做食農創新聚落。
我們一般是9月會設定明年大的方向,像食農的挑戰營,其實裡面有很多跟食農相關的議題,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也許可以跟主辦單位討論一下,看是不是有可能在食農的議題上做一些交流。
也許明年有什麼機會可以一起跟這個活動合作。
在這個議題上,主要是邀請廠商參加嗎?
都是跟農業有關的嗎?
所以這個網站都還在?
我去「明日亞洲」那邊看看有沒有一些團隊。
對。
我們今年底10月份會開始做的是食農新創的加速器輔導計畫,未來當然會希望透過這個前端,然後後面算是投資人,還有中間的橋梁,也就是形成一個屬於食農創新創業的生態系,因此今年10月的時候,我們會開始做第一期的加速輔導服務,就是一般的加速器,但是focus在食農領域的加速器,今年先輔導種子期團隊,如果委員知道有適合的團隊也可以告訴我們,我們跟他們接觸。
對,比較像是投資人的網路。
除了進行MIT活動之外,還有跟民視一起錄製節目。上次委員協助我們錄影的活動,這個是屬於高階的食農經理人,因為另外一端就是要讓傳統的食農產業或者是早期的投資人去瞭解到我們現在有這一塊,能夠更關注這一個,又或者是讓他們有創新、創業的意識,也能夠去支持未來加速器的新創。
這個是食農新創育成的部分。
對,有一點像特賣會。
跟消費者相關的,未來在加速會還會有一個活動,比較是做線下版的,讓這一些食農新創可以有更多關心食農,想要嘗鮮的民眾互動。
我們發現像這一類的活動,因為一般的年輕人其實不知道這一些問題所在,這一次有線上的初選,在全臺灣舉辦了十場這一種工作坊,所以用事先徵件的方式,大家花更多的時間來瞭解這一塊的問題。
好的,我再跟負責的同仁說,再像之前的模式。
那也可以。
是禮拜天下午,所以是19日。
委員有空的話,18日晚上開始,17日晚上開始有一個記者會,看委員的時間,來參加記者會致詞,又或者是有興趣來我們這邊造訪一下,跟學員門打招呼,我們也有最後的審查,看委員是不是願意當審查委員,就看委員的興趣。
我們在今年8月會做好食的bootcamp,我們會邀請到Founders space founder,還有前IDEO的partner 負責storytelling,還有前美國FDA負責做食物檢測的主委,來當其中主要的老師與講者。
因為基金會是去年成立,我們主要是跟MIT合作,MIT有一個open learning,主要是做創新創業的組織,大概有十七個國家的人加入,本來就有MIT就會進行的活動,是focus在食農專業。
我們跟委員介紹一下三塊主要在做的,以基金會的願景而言,我們是希望來促進食物與農業創業的風氣與未來,我們不只是在做中間的加速器服務,更重要的是,這邊是屬於食農新創育成,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其實可以在食物跟農業這一塊創業,世界其他的國家,食農新創其實是五年平均投資回報率第二高的,但是投入率一直都很低,所以希望讓更多年輕人知道,如果你想創業,運用AI或者是這一些東西都可以來解決食農的問題。
這個是我們董事會成員(介紹),包含我們董事長、林先生(餐廳端)、黃先生(董事),以及投資端的宋董事跟林董事。
對我們來講,國際化跟創新、科技是比較核心的元素,我們說雖然現在在臺灣種田的人很多,也鼓勵大家回鄉,開餐廳的人也很多,但是比較少是用科技或者是新的商業模式來改變食物與農場到餐桌的問題,因此我們並不是要扶植種田或者是開餐廳的,而是要用科技來解決當中問題的新創業者。
上次已經有給委員名片了,我們是好食基金會,之前有跟委員介紹過,我們基本上是食物、農業的非營利加速器,目的是鼓勵科技的新商業模式,用這個來協助這一類的新創,我們基金會是希望透過扶植這一些新創及食農的創業風氣來達到更永續、透明及健康的食物與農業未來。
(簡報連結)
完整的介紹,我email給委員。
好喔!
都可以公開的。
我們有請委員協助我們介紹,剛好我們執行長也有遇到您,然後就想說找一個機會正式跟您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