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們主要是作資料交換、商品化的動作,當然他們比較不是強調是不是走FHIR,但是是看有標準的東西,也就是兩個搭配可以有合作,也就是讓整個環境更好,以上報告到這邊。
接著是國際部經濟處,他們沒有來,而資策會有來協助,也就是在健康大數據的四年計畫,有經濟部的分項,三個計畫當中一個計畫是跟FHIR有比較多的關係,經濟部技術處提供的是,他們有利用這個格式來做欄位的設計、商品化的呈現。
我們也有邀請到中小企業處,其實剛剛有提到,他們有做聯測,我們這邊有寫,去年有做、今年也有做,其實有滿多家廠商,其實有些可以驗證產品是符合國際標準。
另外,因為本身就有很好的資安機制,FHIR本身也有資安的模組,我們會希望在安全交換環境。
資料因為在這種機制之下,其實有些像剛剛政委提到的大數據、永續健康平台當中,其實有涉及到很多資料運用的問題,像研究、商業運用,我們希望在這種資料交換的標準之下,它的交換可以更好。所以部裡面要做的,其實會從標準的角度去努力,範圍從EMR擴大到PHR,當然最重要的是,剛剛處長也有提到公部門的部分我們這邊是責無旁貸。
我們希望減輕醫院負擔,不是增加他的負擔,這個是最前提。剛剛也有提到行動裝置或者是新裝置交易、交換資料的問題,當然這個東西既然採取國際標準,所以開發的一些內容,像經濟部,等一下就會比較有關係,像有些產品的部分,其實就可以到國際接軌,而且甚至可以跟國外合作。
初版給大家參考,其實就是可以做這樣不同的定義。包含製作商等等的欄位,而是有一些說明的文件,另外一個文件叫做IG,也就是要call這樣的人,也就是可以去參考。
除了profile之外,我們還有做IG的部分,這個部分做好,就可以釋出,讓大家來做或者是驗證。
這個是我剛剛所講的一個例子、情境。其實就像剛剛所講的多元環境,像右邊一樣可以透過原本的資料、上傳的資料,健康存摺的下載可以給民眾使用,當然是現在的機制,我們也可以按照FHIR的資料標準,然後follow WHO的架構,像驗證方、發證方的認證,提供這樣的資料給所需要使用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像剛剛也有跟各位分享,我們可能要建那些相關的profile跟IG,像參考WHO、資料欄位跟內容,也就是做了0.01版非常粗的版本,一樣是可以掛在上面,讓大家可以去使用。
這個運用情境,不要想說一開始就是做東、做西,而不確定大家的東西,我們會用堆疊式的方式,來想有實際需求,一個個做起來。像剛剛處長有提到的是,我們現在想要做的是疫苗這塊。
除了跟公務使用之外,我們也可以在其他的運用上用這樣的架構。我舉個例子,像美國史施(音譯)這家醫療資訊公司,其實他是美國前幾大的醫療資訊公司,像有一個史施(音譯)Epic on FHIR的市集,有就是變成有點像APP的市集,因為美國的醫療資訊系統都是模組化,其實醫院導入的時候,可能用的是史施(音譯)這家公司的醫療資源,但是也開放如果你用FHIR方式寫成的APP,就放在這個市集上,其他的醫療院所也可以來購買、下載及使用,所以大概是這樣的生態系,我們想說如果國內的廠商也走這個架構,其實也可以出國放在類似這樣的環境裡面來給別人使用。
對。
我畫的綠色箭頭,單向的意思是,如果要抓FHIR的結構,目前是不需要的,因為所有的院所資料,我們是從紅色這邊來。
當然健保如果用原本的機制,他也想要走國際標準,他也可以在這邊一樣讀FHIR的資料,這樣出來的東西也可以是FHIR的標準。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沒有要讓這個平台變成單獨的,而是多元發展,所以健保原本的多元機制還是可以維護,所以在FHIR架構下,其實院所自己如果要作交換的時候,可以在他這邊設FHIR server,如果自己能力頻率沒有很高,也可以在EEC設FHIR server,也就是作轉換的動作,政委兩邊都可以做。
跟政委講得沒有錯,其實loading比原本寫得要簡單,但是現在大部分是因為不知道,大家都對這個東西,技術很新,所以沒有瞭解,所以就會擔心loading的資源就會包含警示很重要,因為大家都對這個很陌生,所以其實如果真的投入進去就會發現就沒有這麼困難。
我們問過整個醫療環境的人,他們覺得目前要導入這個FHIR,並不一定硬體,而是這個人力資源,因為懂FHIR的人還是比較少。
我們希望做的,民間的部分是支持,經濟部也會有一些資源,但是衛福部就是制定標準,讓部內的一些政府部門間跟醫療provider之間的資料可以follow這樣的標準,當然經濟部也有一些資源,希望搭配也可以讓這個架構可以更多利用。
所以在整個架構下,我們有幾個想法要跟長官報告:第一,我們原本的架構還是會繼續使用,並不是捨棄,也就是交換,也就是醫療院所還是可以用原本的架構,只是在交換的時候是用FHIR。
目前整個FHIR的發展,有些統計資料可以參考,最近使用數量其實滿高,有3,000多個都在用,我們看最近半年的時間就增加了500多個專案、增加7個國家在用,臺灣是比較少數在用的國家。整個FHIR雖然有這麼多不同的國家或者是一些團隊,但是其實要透過國際認可的機制,才能做一些國際的互通,所以其實是有7個國家、15個標準的制定機構,都是HL 7的相關機制組織在做定義,也就是註冊跟發布的動作,所以基本上還是要作註冊跟發布的動作,才可以讓別人知道這些資料可以用。
我只是要跟各位與會的長官、大家報告,其實FHIR架構已經有一個滿長一段時間的成熟了,並不是很新的東西,整個FHIR其實中文是叫做「快捷式健康照護可互動性資源」,有點冗長。簡單來講,其實概念跟原本的CDA最大的不同是,CDA雖然一個可交換的,但是還是比較像我們講的文件式、word的感覺,但是這個FHIR比較像我們的資料結構,把不同的資料,像一個門診病歷資料,也就是整個結構化成病人的profile,或者是醫療、醫生的profile幾個組合成一個病歷,並不是文件式的格式。從這個邏輯就知道是比較輕巧的,所以在做行動裝置的時候是可具彈性,我簡單說明。
FHIR的架構並不是很新的,而是2011年提出,其實到現在也是10年了,最近比較有名的,google有一篇paper,其實在前兩、三年發表,其實也引起滿多人關注,用兩家醫學中心的資料來做,然後是提取他的資料,用的是FHIR的架構來做AI的深度學習,他其實是可以預測這些死亡的住院率。
政委是專家,我們就不再詳細說明,這個是機器可讀。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其實有提到CDA的架構,其實已經發展很久了,目前我們是用這個架構在做我剛剛講的,病歷其實跟健保資料不一樣,並不是集中,還是分散在各醫療院所,只是索引很集中。
目前的現況架構本身是滿早以前就提出來的架構,不能因應現在的狀況。
整個電子病歷發展,簡單來說我們走國際的標準,整個健保比較完整,所謂部分的資料沒有進來,他的問題是,剛才有顯示有些醫院、診所其實是,像剛剛處長有提到,整個架構其實走向FHIR,可互動性其實滿強的,然後有一些行動裝置的需求,這個是機會。
一個是這個,另外一個是方便,他們很多人,包括有跟處長講說現在都在講那個,不一定在診間,需要看一些病人的資訊,都可以很快做這些瀏覽的動作。
跟政委報告一下高醫申請的卡數超過3,000張,幾乎是全部都導入了,並不是做做樣子,連台大都有超過1,500張的量在做。
我們做的東西,其實大家要用的東西,我們真的沒有提供,這個也有可能,所以在龐處長在規劃的時候,就有做幾個平台轉型的動作,我們增加一些調閱的需求,也就是從民間的角度來思考,並不是政府的部門來交換,最近這一、兩年有一些成績,也就是醫事憑證的行動化,剛剛健保也是這樣做,所以整個機制都可以在虛擬的環境做。
現在整個電子病歷的交換機制是採用HL 7的CDA格式國際標準,推到最近幾年的資訊,其實大部分的資料都有建在索引上,只是從調閱次數來看,相對是比較少的,原因可能有不同的面向,當然有一個是,實際上需要調閱的次數本來就不多,所以我們才用這種分散式的方式放,但是索引集中。
有了這樣很好的健保資料的運用,為何我們還要做電子病歷?其實主要是因為並不是用國際標準,而是自己訂定的一些標準格式、交換的方式,所以後來其實因為這些資料是沒有辦法做、包括簽章跟確認的機制都沒有,所以後來衛福部衛生署在2008年開始實施電子病歷計畫,也就是有不同的經費、一直推到現在。
對,沒有問題,大綱請大家參考。就像我們處長所講的,因為大家不見得對這個來龍去脈瞭解,所以我簡單說明一下,我們都知道健保本身就e化很早,他也在開辦第二年就全面線上,不只是e化,而且是線上,主要當然是當時有一個情境,也就是醫療資訊網本身就已經存在了,像資料欄位的標準,其實前面都有。
我大概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