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先從國外的同事分享起,如果真的有興趣就可以做,謝謝。
年輕人從學校到職場,其實過渡期都是很類似的,我們會發現到對於新鮮人的不便利性的時候,也就是趕快在臺灣做成一個模式,而且是cost很低,就可以很容易被移植。
我們也可以把整個操作的範本做一個套件,然後share給大家,等於也有興趣、熱忱,自己就按照那個套件在當地做起來了。
我不曉得在國外是不是也有看到類似這樣子的?我們是否億值得把這樣的model share?
像前輩也是很願意回饋給一些人,因此我們辦的活動也沒有跟年輕人收費用,因此這個模式,我們有想過,因為我們以前的分公司,像在東京跟曼谷,有很多同事在那邊,其實他們的背景跟我們一樣,也就是跨國公司的經理人,也做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同事有同樣的條件。
最後一個問題,其實當初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們自己在跨國公司工作,我們那時還沒有想到商業模式,我們現在做的其實cost很低,等於有場地的費用……
這一類用訂閱的方式,你覺得什麼階段適合?
你們剛剛講「技職3.0」嗎?
你們觀察這麼多社會企業或新創,我們這個有一點像知識教育性的,有比較成功的案例嗎?
那時一直想說要切割。
我們真的沒有想過要把公司掛進去。
因為那時沒有設網站,所以也沒有想說要放著。
這方面其實也可以再細講一下,也就是當作一個成品介紹。
我們一直把這兩塊切割開來。
當時是因為公司登記才使用功能。
這個很久以前。
不是,因為這個是我們幫客戶做的活動。其實我們沒有做觀望,因為我們大致上就是客戶介紹客戶,所以也沒有透過官網去接業務。
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是,這個還是我們的成品。
這個是我們自己在思考的,這個是兩件事,就像你講的,是不是帶了不同的色彩去,可是我們又沒有想要這樣做。
對。
通常聽到這邊是很歡迎做這一件事,所以很容易做企業參訪這一件事。這個是我們請客戶跟我們一起做,但比較沒有做的時候反而變成客戶。
像我們那時做企業參訪的時候,他們從我的客戶當中挑出來。
這樣很容易被改變掉。
政委說想走這樣的路,但是後來想是不是可以這樣走,也許我們把這個idea做出去。
就是認同這個理念的話。
其實這兩個想法我們可以想想看,也就是找一些傳播率更大的人來join。
曾經有一、兩個前輩,他的東西出去的時候,這個點擊率特高,我們想說找這一種的話,傳播率是不是很廣。
大部分都是素人,他們的FB並不是用來經營個人品牌。
其實一、兩個有。
所以先從我們瞭解的方式去進行,這個是最原始的想法。
喔!就B2B的概念。
……您是說學校跟大學?
我們比較擔心的是,年輕人的吸收度沒有那麼好,我們是要做給年輕人看的。
每一場我都有參加,影片錄完之後,我會去過濾內容,才會請美編去設計。
您剛剛講的這一個idea還沒有想過。
我覺得政委講的是,我們在做這一件事,因為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因為我們覺得這一些東西並不是一個business去宣傳,但是我覺得社創對我們比較有幫助,他們很好奇社創是什麼,為何會加入;而目前只有這一個case裡面。
應該是說加入社創之後,我們也有把這個分享給周圍自己的朋友、學長姐,學姐很好奇我們與職場相關的來加入社創。
不過也是加入社創之後,我們才有。
跟我們公司做的沒有關係。
我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的內容沒有人喜歡的話,談商業模式好像太早了,因此我們想把content的品質再豐富一點再進行。
今天會跟政委約的原因是,因為您看了很多,我們想要分享給您;除此之外,常常會被問商業模式的這一件事。
還是想過職場音樂會,因為職場工作很辛苦,如何去振奮自己跟消除疲勞,這個也是大家會用的,但是不同的主題,最主要的目的是我們想要找出哪一些系列是,年輕人願意去接觸更多的職場智慧與職場資訊。
不一定是來自於職場的前輩,覺得對他的影響很大,他覺得也可以透過這個方式去瞭解,也就是到底對職場的影響為何這麼大,是不是相對我也會有一些幫助,像其他不同的東西,這個是另外一個專案,也就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動畫的方式像TED-Ed的部分,與更多職場的東西。
我們有點想做TED-Ed,也就是教育的另外一個訓練,TED-Ed是用更多的動畫去說明地理、歷史跟文化;我們也想說是不是可以做職場讀書會,每一個前輩就是去推薦對職涯的書,就像之前的說書人。
所以那時我們就會想到內容要更豐富,因為光是這一些還是不夠,因為是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方式去闡述職涯的這一些東西,但是在進一步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更多的內容可以做這一件事,我們進一步想說可以變成線上的課程,像我學姐,就可以建議大四的學生都可以來先看過一遍,然後再on line跟off line,他們可以事前的study,然後再來training會比較有幫助一點,會變成我們的內容要更豐富一點,因此我們後面就有在想專案。
他們跟我們接觸,我們在想的是,尤其是大四,如果沒有再去唸研究所,可能出來就業,他們跟我們講得很好,想做的事很接近,而且現在又可以跟學校直接合作,因此我們現在有一個專案,想做這一件事。
我們現在有一點是,我系上的學姐,她是系主任,也就是當職涯委員會的委員,我會協助她,讓大四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我們去分享我們的職涯,然後再安排面試的課程,但是我們會去研究一些aggrasive一對一的協助她,等於學姐今年才開始做這一件事,以前都沒有做,想要有這一些口碑之後看是不是可以擴大。
因此我們每一次在問的時候,我們就在衡量,其實我們的想法是,未來一年我們沒有想要做什麼賺錢的事,想要把testing的過程中,找到年輕人的口味,然後再來把內容更豐富一點,有一點是在聚眾的階段,也就是把真正能夠瞭解Youtube對他能夠幫助的地方,能夠更明確知道。
我們每次在說明的時候,他們問我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說實在的,我們在看這一件事的時候,也就是短期真的沒有辦法把它做成什麼商業模式,當然我們可以做訓練或者是開課,但是那些我覺得並不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為這一些東西都有人在做,但像我們剛剛所說的是,職場的技術方法,然後在職場一天要做什麼關鍵的事,其實我們覺得這一件事相對於我要去開課或者是要輔導人家求職,就會覺得這個事情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