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吸收滿多的,像各個族群想要的東西,因為我自己手上有兩個案子,也是品名卡,就想說真的是大學問,但是我覺得應該會多像學生跟家庭這一塊去走,因為我發現這個可能是未來臺灣教育更重要去深耕或者是培養出一些美學習慣的方向。
謝謝恩恩。
故宮是平均5個人或者是10個人看展,也就是圍繞作品的時候來決定字。
對。拖到時間要跟我講一下。第二個事情回到剛剛講,我們如果真的是實體畫的話,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很標準的,就是比較像我們之前故宮有推一陣子的CI,也就是標誌辨別系統這一塊,之前有弄,他沒有延伸到品名卡,我們畢竟要做這一塊的展覽,但是當我們也要找到規章,像我們今天被罵了,我們要看CI怎麼說,CI就是遊戲規則,我們要看一下沒有遊戲規則,就會覺得完蛋了,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會變成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套標定的字體是不是有字體的大小或者是間距狀況,但是這個必須要有很大量的人流數據來結論。
但是英國秘書管做了那件事我覺得滿不錯,就是對於這個藝術品有興趣,就會往前走,wifi的感應器跟人的距離有一定的時候,介紹就響起來了,他會覺得你有興趣,所以就講話了,其他的時間就放很多的椅子在遠處,就像剛剛所講的,為何不能坐在那邊欣賞這個美,那個人就是坐在那裡很喜歡,有興趣就往前走,來瞭解他的細節了。
對,就是有兩種版本。年輕人的畫可以用比較像媒體接收器的方式,像我們不一定要用QR code,像Jenny是說不喜歡靠近展品,有可能是在博物館裡面有連到wifi,以我自己自身的經驗,我是在英國市立美術館,有一個裝置,我們自己去的時候,我們拿導覽器不會走到哪裡就一直碎唸,我們會恍神,也就是畫作與友人的空間,我們會完全忽略這樣的東西。
我們希望的狀況是,在一定的大小考慮到故宮的人流量,我們在參觀的時候,真的大小要做多少,有沒有一個標配出來,是不是有一個角落紀錄時間點,或者是從去年到今年,其實有關注到故宮有做數據的統整、年初,唐鳳委員跟羅浮宮一起來這邊討論數據化的東西,這個會讓我想到的是,我是不同的人有什麼關鍵字,像今天進來這個年輕人可能是25歲至35歲或35歲至45歲,我們再做品名卡擺設的時候,我們有做兩個版本,一個是給這個年齡區的人,還有一個是下面年齡區的人……
像我現在用兩個層面來做分析,其實像現在最近設計界有在推的東西就是「推測設計」,也就是做批判性跟未來設計思考的事情。我現在是用實體的跟多媒體的方式來作分析,如果是實體的話,我發現一個流程,其實這個品名卡是在藝術史或者是歷史的考察上其實就像剛剛所講的,會回推狀況,其實在時間久了之後也是一個藝術品,在我的理解是這樣子,我的理解是這樣子,所以會不會在實體的卡片上,如果做紀錄的時候,設計師會不會希望有一個在統計一些,畢竟PDIS最擅長的是大數據吧!
像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其實也會考慮到資訊量的問題,其實我們常常被策展人罵的時候,都是為了我們的設計,可能會壓縮到他的字或者是什麼東西,我沒有在訴苦(笑),我只是講狀況。
要認真回答,我有一些感覺,有幾個疑問點想要提出來的部分,我也會總結剛剛聽到前面,但是大家聽到的一些東西,我自己也有聯想到的一些事。
大家好,我覺得很嚴肅(笑) 。
大家好,我今天來的身分是從事設計、策展的工作,大家可以叫皓皓,我其實來參加會議是因為之前已經有幫故宮策展,也有協助過這一塊,因為在空間到平面這一塊,我其實一直很想要去做,因為我知道最近故宮也想要做一些不同的創新或者是改變一些兒童閱讀這一塊,因為考量到空間技術層面跟平面這一塊,所以今天想要來的話,我想要瞭解到的是技術發展到哪一塊,還有普通民眾的需求是什麼,像怎麼樣讓更多家庭來參觀,因為畢竟故宮就是參展跟教育的地方,如何讓教育參展的未來客群得到更多的資訊,這個是設計師必須要focus的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