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問題是,像前兩年到第三年都花了很多人力,接下來可能會遇到一個困難,在這個議題上會有一些困難。
因此這一件事就會涉及到接下來運作上的資源處理,因為在整個細節面其實執行上要花很多的人力跟成本來處理。
因為我們想的是公民平台的運作,就像簡報所說的,前一、兩年都是在打底,在打底的過程中,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整理,因為品牌還沒有出來,沃草那邊也幫非常多的忙,因為我們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跟沃草溝通,其實我們在看臺灣很多政府部門的網頁,style跟其他政府部門的風格是完全不一樣。
他會有既有亞洲地區的團隊。
我再補充一個,前幾天彭啟明,他有提到在亞洲的開放資料聯盟來參與。
前階段是大家處理一些議題,有一點像議題松的味道,後半段鼓勵公部門一起來找議題,到後來可以幫他們媒合或介接,一直到工作坊的時候,可以讓大家一起坐下來談。
我們單純是從網路上徵求,我們在想說是不是可以有一系列的活動可以跟NGO、公民團體在實體的部分可以用模板或者是概念,或者鼓勵他們一些專案,他們可以讓大家來生成議題,變成像虛實的方式一起處理,這個時候,我們題目可能會更貼近應用資料或是更貼近他們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