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差不多了。
都市學校的食農資源是比較少的,像農夫跟天地,比如都市學校想要做食農教育,又或者是為了趕進度而沒有辦法學這個東西,所以都市受限於教育的範圍,所以其實跟鄉村來比是比較弱勢一點,我們希望解決都市的問題,因此我們才想做這一件事。
是都市的學校。
國小老師。就算外面討論得很熱,但也不懂。
有沒有可能不是靠教育,而是不要靠定期的捐助?
所以網站也不一定要從學校出,可以從別人出?
像剛剛在討論這一件事是不是要繼續做?也就是對於做這一件事的影響力,我們是不是做這一件事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覺得出力會更好。
我也想要再問,像那時候參展「雜學校」的時候,很多人對我們有興趣,但是轉化率非常低,可能溝通上出了問題或者是怎麼樣 ,也就是有實際上留電話跟email有200多人,最後的轉化是只有2%、3%。
所以影響力的溝通也是很重要?
很多人都是要重新帶,並不是那麼好用。
對。
我們有找志工團隊,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好用。
是。
這邊是賺不到什麼錢,所以我們也想問說有沒有企業的型態存在,也不是做教育,而是靠理想或者是夢想的方式去支撐?
沒有特別算過。
是友善農法,但是沒有很好的產銷通路,也就是我們希望用教育的手段來解決產銷的問題。
有。
一開始在學校上一堂課,在期末報告,希望可以把期末報告的提案提出來,因此在第三年的課程結束之後,每半年我們就希望繼續做下去,就一直做到現在。
第一個問題我們想要問的是,做這一件事真的有沒有辦法永續跟未來?因為我們自己也有想到,因為越來越多的基金會、公益組織要做這一件事,雖然是很有錢的基金會在做這一件事,我們的角色是什麼,也沒有太多的錢、資源跟人脈,我們這樣做,到底可以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因為這個模式其實還沒有辦法有效,比如賺到錢,大家慢慢也沒有辦法有很多的心力在這邊做。
對,這個是之前的人數。
未來的話,我們也可以再結合在地想要規劃新產品,也就是讓更多的都市人知道,也就是知道在課程裡面的一些舉例,把品牌植入等等,這個是我們的介紹。
我們覺得其實不只這一個部分,還有延伸到後來食材的交換,因為我們開發只有以作物為導向的人,也就是一系列相關的教案,可以增加銷售量,除此之外也在我們學校教課,如果六、日想要出去玩,就可以到小農的田去體驗。
所以,簡單來說我們所說的商業模式是有政府、學校、家長跟生產者自己的角色,我們之前是透過政府計畫或者是透過學校的授課或者是教材的授權,我們覺得未來可以增加這一塊,因為這一塊的錢並不是那麼多,我們可以串聯面積小的生產者,然後讓他去學校教這一堂課,也就是會有更接近的信任感,讓家長進行實在的採購,因為我們有驗證這樣的學習是有提升小農銷售的數字。
這個是我們累積的課堂數,我們開發出不同的模式,也就是從一開始的社團課,然後到暑假每一週開工作坊,在都市的學校開水稻電,還有培育在地的家長、老師,這幾種模式是在第一年都沒有那麼有成效,到最後我們覺得這個是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