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物理上與心理上都不夠 fit。
再來,現有的標準化生產的工業量產,我剛剛講了三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覺得現有傳統的呼吸防護方式不被歐美社會民眾接受、喜歡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還不夠理想。同時在過往的人類社會歷史中,並沒有 70 幾億人同時需要每天在工作與生活中長時間呼吸保護,疫情全球大流行迫切推動這需求的產生,但是過去所有的一般與醫用口罩,並不是為了這個情境而設計生產出來,而且必須要盡可能不干擾正常生活。
防疫行為其實跟文化社會的養成是有關聯的,只是需要一些時間。
如果是講防疫的這個部分,當然有一些人在乎、有些人不在乎,尤其像歐美有很多背景原因在裡面,所以不見得這麼在意,但是我們也實際上觀察發現到,好比像那邊的孩子,大部分孩子一開始也沒有這種戴口罩保護自己安全防疫的認知,但是當他們開始戴口罩的時候,他們比成年人更快習慣。
兩者都可以滿足,在這個架構下。
所以當我們用客製化的方式,根據每個人的實際尺寸,不管什麼人的頭面部物理型態,都一樣可以得到最理想的這三件事的改善。
但是並不舒適。
計畫 H 在技術開發上最核心的是 1. 如何精準氣密安全 2. 如何增加長時間穿戴的舒適度 3. 如何降低對環境破壞與資源消耗。我們發現這三議題其實都跟一件事有關,因為在傳統的工業定型化生產,並沒有辦法同時處理掉這三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發展出創新的精準客製化的製程與服務。
對,在空污跟具有呼吸系統疾病需要照護的病患或者是慢性呼吸疾病患者,這個需求本就長期存在。
理解,一開始是因為 2020 年我在歐洲旅居看到當地疫情十分嚴重,一定要有新的方式來改善與保障民眾呼吸安全,我們實質上整個投入,從學術的探討、研究,後來發現到呼吸安全不是只有疫情才需要而已,本來的工業安全,或者是空污的問題,因為快速經濟發展的結果,就很難避免空污的嚴重性,而且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這個比歐美嚴重很多。所以就算撇開疫情這件事⋯
就是計畫與臨床健康照護上的一些需求關聯。
或者還有什麼可能性。
像修儁本身就是醫院的呼吸治療師,對我們這個計畫很支持,所以從臨床上他也提供很多很好的意見。
由於大部分的臺灣或者是大陸的 3d 列印設備業者為了市場上銷量,把價格壓低,於是產品品質受限,沒有辦法跟國外的高階設備相比,所以我們自己想辦法來彌補這個 gap,國外的設備要達到相同的 performance 需要 2、300 萬台幣起跳,我們透過完全自主的 MIT 創新開發技術與優化製程,目前只需要不到 1/20 的成本。
Jimmy 自己有經營臺灣 3D 列印的服務品牌,也開發自己的硬體設備,在計畫發展過程中,他相當支持,簽署 MOU 後,我們有許多協作。在整個計畫主軸的研發路線中,會發現有很多技術上的環節,所以我們發現這些需求的時候,也共同合作延伸新方案來解決。
夥伴 KC 也非常優秀,雖然看起來很年輕,他已經獲得過文化部、經濟部的創業補助計畫,目前他在數位品牌、線上行銷經營,協助很多知名的國際品牌進行數位行銷,現在疫情的關係,數位行銷是非常重要的轉型,他在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同時剛好他現在也對社創、ESG 這個領域的發展很有興趣,所以我們一起在嘗試怎麼樣可以把這個計畫理念往社創的方向落地。
我旁邊的 Andy,一開始構思這個計畫的時候,我就跟他跨國討論我們如何透過新的 3D 列印的方式來達成。他在 2010 年的時候是臺灣第一個自己研發 3D 列印機,並開始在市場上銷售產品,所以算是在臺灣 3D 列印產業實務上很資深的 maker,很有經驗。
我是這個計畫的發起人,也十分感謝在過程中,包含在奧地利跟臺灣的協作夥伴們都認同這個理念,都以無償的方式在支持,讓這個理念能逐步推動。
不曉得政委看了之後,有沒有想要更清楚瞭解的,我來說明與回答。
因為很難得能與政委交流討論,所以事先我們準備滿厚的資料。
第二次跟政委在這邊見面了,上次是 2019 年的時候,也謝謝當時政委給我們很多意見,今天是因為我們的計畫團隊今年入駐社創中心,我們現在在推動計畫 H 與理念,也特別謝謝江江在 3 月初第一次期初晤談,就想到可以跟政委來作分享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