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這樣。
好棒喔!我到時再把專案提給子維,再請子維給您,我們大部分都已經寫完了,現在正在跟企業者進行一些討論,如果政委這邊有覺得我們還滿好連結到的企業,也可以請子維提供給我們。
還有沉默倒數的意涵,喔!就是有兩層的涵義。
真的嗎?你覺得是大家都默不關心這件事?
如果搭配「沉默倒數」並不是氣候的問題,還有臺灣本身地勢的問題,那個範疇可以做得比較大。
我們也跟綠色和平組織聊天,他們也覺得還不錯,他們對臺灣做了研究,因為臺灣地形的關係,尤其台南跟高雄的海底地勢是非常陡峭的,不一定是沉默,而是風暴潮一來的時候,他非常容易被淹,所以有提醒我們台積電的廠設在那個地方,其實對他們來講,也就是綠色和平組織來講,應該花了很多的資本投資來做怎麼樣防大潮的衝擊問題,這個是綠色和平組織有給我們看報告,因為很多地方的地勢太頭橋,但是因為是在海底,所以看不是很清楚。
可是會不會讓臺灣民眾覺得很⋯⋯因為十幾年前是「正負2度C」,我只是覺得十幾年來沒有一個好的倡議帽子,我總希望是不是可以再起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只是覺得那時候「正負2度C」也十幾年,所以一直在想說是不是有辦法在今年年底的時候再做⋯⋯
但是要具體的紀錄才能說出故事,如果沒有影像的留存,或者是故事的撰寫,我覺得可能不夠,所以覺得還是得要去,但是只是本來要去挪威拍攝,因為疫情的關係,挪威又封了,最近弄了很久,才跟阿拉斯加接觸到。
所以這個可能是下半年度搭配紀錄片、論壇再加上六都的合作、企業的進入,也就是希望在10月、11月選舉火熱之前趕快來做這件事,到時⋯⋯
只是我們的題目,我一直覺得「沉默倒數」有點危言聳聽,但是定調還沒有很高,所以我還在修改專案,我們已經提案了,因為在離岸風電的部分,他們拿到兩個大案子,他們想要共同倡議,今年做CSR或者是ESG這些,很多的銀行、業者,他們都很願意。
我們回臺灣之後,除了紀錄片之外,也會做兩至三集的消失的國界,我們會扮演論壇,我們希望搭配10月的巴黎合會的這些倡議議題,然後在核四公投過了以後的一個新想法,臺灣今年上半年缺水、下半年一定是滿麻煩的,所以我們想說跟六都、大型企業一起聯合來進行一些倡議。
好的。第二件事,像消失的國界5月底的時候,我們要去阿拉斯加,拍攝氣候的難民,因為愛斯基摩人在阿拉斯加有很多部落,但是有一些島面臨遷村的最後警告,所以有些部落被迫遷村,有點像是臺灣原住民的概念,愛斯基摩人分了很多村,其中有一個村被迫遷徙到另外一個村,大概是300多人,但是另外一個村落其實是拒絕他們的,因為包括生活的場域、環境,雖然都屬於愛斯基摩人,我們應該是跟美國紀錄影片聯絡上,也會觸發,所以我們要拍攝沉默倒數的紀錄片。
我想您應該有研究,文藝復興是黑死病之後的重生希望,Covid-19之後就是⋯⋯這個故事連結得太好(笑)。
因為展法比較特別,我們當然覺得如果跟義大利團隊談了這個授權,像加了三立跟格林文創的資源,之後這個IP就會是亞洲的IP,我們希望在疫情結束之後,能夠推到東南亞的市場,因為他就是做了模式之後,然後完整地就可以出去展出來,這個是比較新式的展覽方式。6月24日開幕,非常歡迎您,因為科技跟展的結合,再加上文藝復興。
所以開幕的時候,想要邀請您來,因為我覺得展的方式未來會新穎,不能用非常制式的方式來展,有一區是拼接、互動式的,第二種是沉浸式的展覽,因為我們強調會動,所以五大師的名畫之後,像創世紀的手是會接在一起的,是用這種方式,我們要展三個月,到時歡迎政委好好幫我們宣傳一下。
就會有科技的運用,所以中間就會打了9米高的圓頂拱柱,要呈現百花大教堂的石壁畫《末日審判》,就打在圓頂的裡面。
今年要做兩件事,第一個是暑假的時候有個非常大的展,也就是「會動的文藝復興」,也就是從義大利請IP,我們集結了3萬至5萬張的照片,然後我們會進行三個場區,因為名畫來沒什麼稀奇、經典名畫來也很困難,所以我們想要把我們消失的國界、世界的教室多元化的運用,所以我們就談了這個授權,所以我們在台北花博跟高雄科工館雙城聯展,因為可以用照片跟數位的方式呈現,所以就可以同時連載。
好啦!你再想一下,我要耽誤政委。
從口罩那時到後來,全部都是他們弄的。
那時她才16歲。
跟政委聊完天,收獲很多。
像印尼、千島。
真實解決某些問題。
拿回那段都沒有醫院,所以後送的時候都會延遲到很多人的生命,就是在台東的那塊。
救護不是細緻的救護,因為他們也沒有辦法達到。
動手術?
這個是很大的落差。
像醫療的部分,在這次Covid之後的網速這些是不是足夠的,或者是沒有辦法達到?
他如果想要來賺錢,可能沒有辦法,但是他想要來做模範的這件事是可以的,因為我們的通訊很方便。
所以是要有步驟,先讓他們有金卡,因為真的很快,接著對臺灣是非常有興趣,接下來就提供專案來計畫,像研究多元計程車。
願意提供這樣的平台。
然後要報備去哪裡了。我覺得是滿有趣的,然後可以跟他們提一下,多元計程車的方案也可以想一下。
他們還滿開心的。
他們聽說今天要跟你碰面其實是滿興奮的。
你早就已經過那個年紀了(笑)。
像太空計畫及電動車產業鏈。
需要在地工作多少天嗎?
可以解決獨資的問題,因為他是臺灣人。是嗎?
就是有臺灣國籍的。
這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因為健保的誘因滿大的。
他是美國人⋯⋯我知道他每天在整骨(笑)。
2,000多人,比方說有什麼樣很厲害的人,比方像有誰?
我們就沒有任何的認定嗎?除了經濟部之外,政院裡,會有什麼額外的考量嗎?
審核門檻只有月薪這件事嗎?不可能吧!
這個還滿有創意的耶!但是要先達到有具體貢獻,而且偉大的。
(笑)好,我們好好研究一下多元計程車,還有如果有更大的貢獻⋯⋯
他最近才送了六個人上去了,用回收的材質,這個是前幾天的新聞。
因為臺灣是可以接受雙重國籍。
他們到底是哪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