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會覺得很氣餒,成立儲蓄互助社,就是希望這一些錢是留在當地,然後幫助社員、幫助社區的發展,結果我們的錢卻要放在以營利最大化為目標的銀行,我們貸放不出去的時候,這一些錢就會被銀行貸放給資本家,然後投資到外地去,這違背了原來的宗旨,所以我期待是不是有政策的領導者,像今天在場的各位,有一點力量可以協助促成這一件事,也許國家的第一個儲蓄銀行會因為這樣子而誕生,這是我所期待的,謝謝。
我跟儲互協會,不管是秘書長或是其他幹部都談過,為何儲互社的錢要存放在其他的銀行?為何不能成立自己的一家儲蓄合作銀行?300多個社的股金都可以放在這裡面,他們都說不可能,政府不會讓我們這麼做,他們都把我們管得死死的。
我說明一下,儲互協會的200多億,是指全國335家儲蓄互助社的股金總額,但現在因為大家都貸不出去,協會也會很焦慮怎麼讓這些社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從去年開始,每一個社按照規模可以提撥一部分股金在儲互協會,由協會幫忙作相對安全的投資,來解決整體儲互社結餘變少的困境。
對。
我一直認為錢真的不是問題,重點是我們如何把這一些錢活用起來,我的建議大概到這裡,謝謝。
這樣育成機構的資金就有來源了,合作基金可以協助他們做輔導和推廣。不過合作社經營還需要融資,而現在全國儲互社300多個社,有200多億的資金,但是貸放不太出去,因爲儲互社在各種限制之下,營運的業務受限,加上社員高齡化,比較沒有貸款需求。如果可以活用這一些錢,讓它聚焦在提供各種合作社的融資,不是可以解決雙方的困難嗎?當然對儲互社來說,風險是貸放給這一些合作社,如果還不出來怎麼辦?所以如果政府可以提供信用保證金在那個地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決這一個問題?
另外剛剛有人談到合作基金,這部分因爲每一個合作社都有公益金,以目前全國有4,000多個社,如果平均一個社出1萬元,一年就有4,000萬,政府看要相對提撥一倍或者是兩倍,兩、三年就可以累積好幾億的基金了。
同時,亞洲儲蓄互助社聯盟會(亞盟會)是我們可以帶著國旗進去的場合,這樣的情況政府有看見嗎?我不知道有多少的政府單位有看到這樣的狀態,也就是說,民間團體透過合作社的交流,也可以帶動國家對於這一些區域的影響力。
另外,我本身也是草生儲蓄互助社的現任理事長,儲蓄互助協會每年會辦理東南亞各國的菁英幹部培訓營,但是在上次接待他們的時候,我發現菲律賓的合作社狀態比台灣好太多了,這樣我們還要培訓人家,真的很尶尬。
第三件事,我想要談的是合作社可以透過國際交流,發揮影響力。大家都知道臺灣的國際處境,我們要在國際上發聲,很多時候要靠民間團體,舉我們自己的例子,主婦聯盟合作社與東亞的日本、韓國姊妹會交流已經舉辦非常多年,今年會在台灣舉辦論壇,談的是如何用合作社的力量來達到永續的消費與生產。
現在內政部主管合作事業的人力,只有七個人,每一年的預算才500多萬,國家資源的投入如此稀少,其實是對於合作社缺乏認識,所以資源也沒有放到這一塊來,我們期待公務員還有政策的制定者,大家可以理解什麼是合作社,這樣在政策制定的時候,才有辦法做好資源的分配。
在推動合作教育時,遇到的問題還有什麼呢?首先不管是學界還是合作社相關的公職人員,都在人才逐漸凋零的過程,同時在文獻上也很少新的資料,大部分都是已經出版二十年以上的老舊文獻,也找不到太多可以去推廣的影片。網路上雖然可以找到各國的資料,但必須要再做翻譯,這些都不是單一合作社可以解決和負擔的。
我想要談的第一個是大眾對合作社缺乏了解。不管是一般民眾,或者是政策的領導者、制定者,大家對於合作社的內涵是不清楚的,這麼多年來,主婦聯盟合作社一直協助內政部,做很多合作教育的推廣,像從2012年國際合作社年開始,每一年都推出合作找幸福講座,多年推展下來,也有許多小型的合作社因為這樣子而產生了,政府的補助其實是不夠,我們都要額外付出人力和財力的資源。
我為何會坐在這個地方?因為我真心相信合作事業會是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解方,也是促進社會和諧非常重要的組織型態,我們追求政治民主多年,也有一定成果了,但在經濟上的民主還沒有開始,我現在看到全球都有這樣的趨勢,就是大家開始注意到合作社的組織,我最近在看一本書「民主式經濟的誕生」,在美國也是剛出版沒有多久,裡面談到一些更符合民主精神的企業經營方式,舉的很多例子都是合作社,合作社被稱為經濟的民主學校,大家透過合作社的制度,在經營的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什麼是民主。
如果在稅的事情上得到解決,我想大家做起來會比較安心,謝謝。
勞動部對於沒有僱傭關係的這一件事,我想後續應該會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辦法出來,因為我們也期待是不是可以在社員這邊能夠成立一些勞動合作社,然後可以解決社員需求。
我們看到的是整個政府在鼓勵中小企業或者是大企業投入了多少的資源,但是相對在合作社投入了多少資源,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要有一個衡量,謝謝。
因為合作社本來就是一群相對弱勢的人組合起來,你又沒有給他其他的協助,然後又不給他貸款,那到底要怎麼發展?所以我這裡發現到的是,政府是不是至少把合作教育跟合作人力、資源,不要繼續萎縮下去,而是有一些新的資源、人力投入,像合作事業的發展基金,並不是真的要有這一筆錢,合作社才可以做事。
像剛剛有講到資金的問題,大家要出錢,而我不是建設公司,其實在國外,政府會提供讓住宅合作社可以租用,然後由政府來提供貸款,但是現在在臺灣,我們必須自己找一家銀行,但是沒有銀行會找借貸給你,你是合作社,並不是個別的人,他覺得如果出了問題,會覺得風險比較大,這樣怎麼走下去呢?
從住宅合作社更不要講,臺灣根本沒有人做住宅合作社,但是我覺得居住這一件事,如果臺灣的社會要走向公益的話,這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個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筆投資,這個會牽涉到人生資金規劃與運用,是不是所有的錢都放在房貸,而其他的消費都不能做的時候,除了賣房子外,我沒有辦法去吃一頓好的。
但是這樣的組織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否需要?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如果要繼續存在,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給他更多幫助或者是找到一些新的方向,然後從新發展。
但是他的業務被限縮了,那是沒有辦法發展,跟銀行其實要做類似的事,但是實際上什麼都不能做,只能放款給社員,並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所以要如何讓它持續存在?
像儲蓄互助社,其實今天已經走到一個困境了,但是社會大眾並沒有看到,過去五、六十年來對社會的貢獻並沒有很清楚,在很多原住民的地區,但是現在利率下降到一個水準時,他們還要再負擔貸款安全保險、人壽保險,我覺得很多可能會經營不下去了。
政府是不是可以就這個部分多著力,也就是我們在成立合作社的時候,不要再向社會大眾解釋什麼是合作社。
對整個社會來說,雖然合作社名詞存在已久,但是內涵並沒有被真正理解過,因此我們一直期待的是,像這樣教育對社會的宣導,應該是政府的責任,但是其實這一些年來合作社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向社會大眾宣講。
以主婦聯盟合作社來說是比較有規模的,所以遇到的問題可能不是像剛剛要成立的合作社會遇到的問題,但是我們也遇到一個合作人才不足的這一件事,也就是包含我們找招募進來的工作人員或者是社員也好,對於什麼是「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真正在執行上,每一天的營運當中,到底什麼樣的做法才叫做符合合作社的價值與原則,我覺得這裡面還有非常多的不清楚。
我們也看到中央部會更是一樣,過去可能在臺灣省時期大概有兩百多位的輔導,但是現在就剩下各位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政府單位裡面,其實非常少的人力跟資源是放在這一塊的。
像我上次去勞動部開會的時候,每一個縣市派來的人都說剛到一個月、一個禮拜——好像比短——我覺得這樣對合作社的發展非常不利。
每一個地方政府在做的方式都不一樣,承辦人員可能連合作社到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我們看到流動性非常快。
其實在這一些過程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主要是針對一般性的合作社,在成立時就會遇到,到程序怎麼樣,也就是一般來講,設立的公司會比較清楚,但是要怎麼成立一個合作社,大家會搞不清楚流程。
大家好,我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李修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