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卡可以一次同時做完的事,包含身分辨識跟特定的用途,為何身分辨識部分還要繞到eID去check?不是徒增網路通訊的負擔?
等於要繞一段路做,如把全國各個領域的身分辨識部分都全由eID做,系統能量是否能夠負荷?
這樣運作起來會很複雜,而且如果把全國各領域所有身分辨識部分的loading都加在eID上,不知未來該系統可否承受?
eID是最後的防線,各個領域當找不到自己專屬的身分辨識的時候,有eID可以完全補足任何的缺漏,但是各個領域要不要用eID來作該領域的身分辨識,應由各領域決定。
像健保雲端醫療系統我們一直講三卡認證,有醫事機構卡、醫事人員卡及病人卡,如僅用eID作身分辨識,什麼三卡認證都沒有了,僅用eID無法辨識醫師及醫師執業醫療院所身分,不只健保領域,我相信其他領域也有相同問題。
那只是一個比喻。
各個領域裡面有特別法適用屬性的卡或者是身分辨識,應該是允許與eID同時併行,且是優先適用,沒有誰要取代誰的問題。
提供一個思考方向,法律上有普通法跟特別法,例如民法跟刑法就是普通法,當其他特別法找不到條文適用,就會往民法、刑法找條文適用,eID就有一點像民、刑法的角色,如果各領域有特別的身分辨識及附加功能的卡可用,像健保卡、駕照或是其他的卡,有一點像特別法的角色,也就是屬性上必須優先適用,eID則類似民法、刑法的base角色,當各領域沒有自己特別專屬的身分辨識及特定資格認證的憑證時,eID可當做最後的底線,無論如何最後至少一定可以用eID當身分辨識的方法。
雲端醫療資訊系統是可以申請批次下載資料,也就是事前取得病人的書面同意之後,於同意書有效期間內,院所均可以在每次居家醫療前先批次下載病人健保就醫資訊參考,至於藍牙讀卡機則是可以當場插卡線上查詢,所以有兩種方案可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