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今天給我們這個機會來請教。
有這樣的信念。
今天來有瞭解到行政院花很多時間在執行「開放政府」。
像是意見領袖?
對,空間解析度會愈精確。
現在的精度是300公尺左右。而環保署的國家測站是20公里。
如果我們的合作單位也想要導入GDSG,也可以跟行政院這邊問問看?
讓大家都認命或者是認同這個重大議題?
我們想要有一些共創的過程,有些機關會推得比較辛苦一點。政委有什麼樣的建議嗎?
想跟政委請教,很多年前我們開始把參與式討論帶入政府專案,因為我們也服務滿多政府單位的,有在大力推廣,但有些單位接受度比較高,有些單位接受度比較低,沒有辦法快速接受這一種方式。
我之前有寫過!google客服就不回我。
想請問政委有沒有接觸過Google Design Sprint?
所以是要合併在一起的?
有透過什麼方法嗎?
在推的力道上,是以服務設計來推動?
其實這一些參與的單位或者是鄉民們,您在推的時候有沒有需要做一些教育?或者是來,然後大家就來follow?
請問怎麼邀到這樣的人來參與?
所以像這個單位的這個計畫是屬於重大議題?
看到有人翻了白眼。(笑)
我連署的好像還沒有成案。
我有去連署過!
當初為什麼是會透過體驗設計來導入這個單位?通常是什麼樣的方式達成這樣的合作?
對,其實環境雲裡面有很多的資料可以拿來用。最後一個主題想要跟您分享,之前有跟一個單位合作,他們最近有計畫想要改善通報系統的平台,他們其實有跟唐鳳團隊一起進行服務設計。
這滿厲害的。
另外,有些民眾還是會相信環保署logo的品牌、資料可靠性。
也會變成另外一個挑戰。
就是用國家測站做而已,做出滿特別的亮點。
看起來不大,但是可以落地的題目,是政策跟空氣品質有異常可以直接在PTT發文。
我們那一天頒獎也有在現場。
有,他們目標是前三名,但第三名被清大拿走,我們都是交大base的人。
我們是展覽團隊,我們有鼓勵實驗室的學弟妹去參加。
可以推廣跟分享,讓他們有參與的權利。
促成mobilization。
前幾年很常辦黑客松。
對,這個太技術。所以剛剛開啟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剛剛稍微頓了一下。
對,這個預測也有做。
其他像標準的AI演算法,像分類、分群,或是類神經其實都有導入。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問題?
環保署這邊主要提供空氣品質預測,這個是我們用類神經網路去做未來12小時推估,建立機器學習的模型。
政委的意思是,open data是第一步之外,您的意思是您的角度,或者更政府高層的角度來做這樣的期待?
差不多。
大概七年左右。
因為環保署正在展開另外一個計畫,也就是環境雲的計畫,政委上次在台大演講的時候有提到,現在目前就是在做大整合,每一年度在收納各式各樣的資料,不知道從政委的高度來看,對於這個計畫的期待理想有包括哪一些面向嗎?例如把部分的關鍵資料做open data,類似這樣嗎?
看哪一種導入會比較容易?
樹立一個很成功的案例?
最早之前是不是D4SG去提倡?
因為我們公司算是做數據分析、人工智慧這一種資訊廠商,因為我們本身有去學設計思考跟體驗設計的概念,也就是跑現場跟業務拓展的必要性,但是一般來講,政府是透過什麼樣的計畫在做這一種全國大範圍度的推廣?通常會怎麼樣來做這個事情?
從加LINE,現場跟他們碰面、做很多溝通及簡報,但是光是一個縣市就是要花滿多的時間。
現在愈來愈多地方在做這樣的佈建,我們要如何讓這幾個縣市的經驗更大幅度擴散到其他縣市?
透過我們的穿針引線,發現原來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想法,可以找到一些共創價值的空間。
地方單位也會有一點矛盾,承接環境物聯網的計畫,需要計畫亮點,但是最辛苦的基層執行人員,也會擔心導入新設備,會讓業務流程有這麼大的轉變,因此會有這一方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