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沒有一個直接權力位階的關係,所以會比較好溝通。
我們有接觸的環保單位都會宣導,雙方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所以其實會有一些影響性。
文章通常會有一些對立性。
滿容易在網路上形成筆戰的,滿容易看到的,是在特定的社群。
都是。他們覺得沒有辦法前進,他們心跟心的距離很遠。
確實KOL有特定的一些人,是蠻活躍的。
也許佔部分民眾,會覺得對於環保機關的影響力很大,因為會在很多地方發言,像PTT或者是網路上,接下來其實蝴蝶效應就會被記者所摘錄,然後就擴散到全臺灣了。
減少火力發電。
對,技術上跟推廣上都是在推廣當中。
今年度的分項之一是想要漸漸讓民眾瞭解這個計畫帶來什麼價值,可以讓各單位知道這個佈建的原因、動機。
雖然現在比較多是在工廠的監控,但是未來希望逐步推廣到生活周遭範圍,因為那個是讓民眾真的有感。
其實以今年來講,署內跟地方,希望能夠透過物聯網達成更多成效,核心的目標是希望這樣子。
去年。
超辛苦的。
這個是環保局跟自己的顧問公司,架機器觀察特定幾家工廠。
我們有剪輯的小影片。(播放影片)環保署一樓也在輪播,做很多內部的推廣。
環保署、環保局及民眾是不一樣的,其實切入點會變得滿有挑戰。
民眾會覺得政府做對事是應該,但是不小心做錯事就會大力攻擊,民眾與政府單位好像少了一個良好的溝通管道,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如何讓環保署明明有心讓資訊透明、完整揭露,民眾很想知道完整揭露的資訊,但是雙方卻因為觀察的立場跟角度不一樣,所以導致環保署又怕怕的了,民眾會覺得幹麻不公開更多資訊給我;我們也一直在想要如何去做讓環保署跟民眾可以有良好溝通管道。
我們現在就在想,今年度要找突破點,如何讓中央跟地方的資訊,可以更有效率落實。
對,所以會面對一樣類似的挑戰。
我們希望不要讓環保局的業務量暴增,在這個前提之下,導入新興的工具,像自動偵測可疑異常事件,透過系統自動用動畫的方式回溯,讓環保單位參考判斷是否那個地方有局部污染的可能,或是判斷使否須安排前往查看。
最主要提供這一些數據並不是希望民眾恐慌,而是希望民眾瞭解生活周遭附近空氣品質的狀況,所以有一方的切入角度是這樣子。
對。
我覺得這個確實是一個困難,環保署很努力在推這個事情。
環保單位登錄會有。
這邊主要的是LASS。
所以今年度也會持續優化這個平台。
事件是被focus住。
所以比如我們現在會透過LINE、email的channel推送給各個縣市的環保局,是推撥類似像這樣的資訊,這個是全自動產生的。
我們會透過演算法,每一天不斷自動監控區域,現在佈了13個縣市,每個區域會偵測當異常污染事件產生的時候會推播。
我們是做系統內部人使用。
空。
上次有跟政委聊到,我們現在是在進行環保署環境物聯網的計畫,因為政委您上次也有到系上的台大地理系,我正好在那邊唸博士班,知道您在政府這邊推民生公共物聯網這一類型的計畫,我們這邊目前在推,跟您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