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好,我要繼續努力。
對,還是需要沉浸跟累積,其實雄影也有買上千套頭盔的 AR、VR 裝置,所以跟他們租借其實也樂觀其成,這個部分我們也還在聊,比如上半年募資順利過了,也會來規劃一下,找主管機關來認領,像永續影展的事情,像募個每年 1,000 萬,比如台北電影節或者是雄影,也會是我們有點想要做的事。
沒有,5 至 10 分鐘。
會,其實是延續的,我們現在是講邀稿,但是沒有這麼多的永續議題可以邀,但是透過我們自己拍片,當然還是會以短片的形式,跟雄影差不多,都是短片,快速迭代、創作的方式。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是不是要請政委多聊一點,因為我們其實比較像去年才開始接觸社會議題、社創,其實我們才剛開始學習影展,我稍微講一下,因為我手上滿多以前的夥伴,都是台藝大、北藝大動畫研究所的夥伴,他們都在雄影、北影跟金馬影展來策展,我們不排除真的做影展,計畫是落在 1,000 萬至 2,000 萬,有點像女性影展的角色,我們是希望透過影展的方式來邀稿、競賽,但是還是要看人力,基本上人力我也找得差不多,但是這個是獨立的計畫,這個跟純粹拍電影、創作又不太一樣。
好,我的部分差不多了。
理解。第三點,因為我們現在有跟社創的夥伴聊,大家其實對於 token 這一些好像有一些基本的 NFT 的規劃,大家都有一些興趣,我們真的也會想要找一些規劃,像有個 Q 版的代言人,我們都還在聊,不知道未來有沒有機會邀請唐鳳政委?也就是下一步成果的情況之下再跟您報告?
可以。
可以一段真的是對消費者嗎?
也可以,還是我們先試 re 一下。
是,我其實已經寫好了。
有幾件事,群募到時除了我們的正片之外,還會有一些名人見證或者是影片,或者是 FB 行銷時宣傳用的,比較是站在社創的主管單位來跟一般消費者來推廣。第二個,對於一些創作人,我們手把手有一些影響力,從導演到編劇所寫的一些東西,其實是生根,然後衍生到影視作品,像我最近去公園玩,然後也在玩 1、2、3 木頭人,是遊戲裡面的臺詞,我覺得滿驚嚇的,其實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跟改變社會的力量,所以創作者,我覺得也是滿想要邀請唐鳳給創作者鼓勵,或者是往這一方面觀察、田野或者是創作。
接下來未來影片錄製的部分,政委有一些想法嗎?因為我們可以出機、出班,是不是可以約個時間單訪?我不知道政委這邊有沒有想要形式?
理解,我這個部分就持續追蹤,到時候再請夥伴腦力激蕩。
理解,沒有問題。
理解,其實有政府的挹注跟推動也是我們滿想要的,也是我們接下來太會有這種公部門夥伴的講座,所以也可能請政委想一下,因為這個主題都希望透過今天的會面來調整的,我還是想要開場特別的場。
可以,我們可以挑一部短劇讓大家討論,然後產生一些共鳴。
所以我們才會希望有個主題,觀眾比如是喜歡看電影、喜歡永續議題是有關注的,我們會寫片單的結合、影評,像在院線播放的宣傳跟曝光,因此我們比較專注在影像創作或者是在 Netflix 上的劇。
不用,就是正常公開的免費線上講座,我們的 TA 是女性居多,然後都對於永續議題有關的消費者,所以我們的消費者都是一般觀眾,不用為了創作者或者是企業來分工。
我簡單講一下,因為我們想要的永續是持續都有在推動或者是進行,因為永續的議題真的太大了,我們真的想要透過一場場的講座,很扎實地講主題,這個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辦得到的事情,接下來講座我們想要初步規劃 2 月底至 3 月底政委的時間允許,這個時間也是募資上架的時間,並不是要特定推募資的事,我們想要把講座辦好,像可能有另外一個講者,可能去約林之晨跟您搭或者什麼,也就是是不是有一些比較有趣的方式,因為通常會希望兩個人進行 QA 跟問答,這個是不同的體驗跟方式,所以回頭跟大家講有募資的這件事。
是。
沒有。政委,我這邊想要請教一下,我們雖然現在是臺灣永續影展,但是現在不算是影展的方向,如果真的要認真規劃影展,可能會是在明、後年,因為影展會有徵稿跟競賽的類型,其實我們現在也跟北藝⋯⋯合作,看政委是不是有機會來合作後面這三件事。
我們在回饋品的設計,我們不會設計得太複雜,比如有六組,到時有數量的問題,像我們會跟鮮乳坊合作,比如有一些團媽,會採購到二、三十組的量,我們有機會在電影裡面露出,這個是初步的規劃。
我們下下禮拜會拍五支的募資短片,也就是腳本還在最後細部溝通,我們會有一支短片,我們其實是賣這部電影,也就是賣電影跟十七位的創作者,我們會結合回饋品、接下來有二十五場,平均兩個禮拜就會有一場線上的永續講座,大概是綁這些基本的東西當作是我們的產品。
對,大致上是這樣,但是企業那一塊,我現在還沒有設計好,我現在是以群眾募資為主,上架之後才會認真找企業談。
電影的部分我們自己會審核,我們只有十二個名額,即便有十七個團隊,也有十至十二個名額,也會有點競爭,你擺爛,我也不會讓你上電影院,因為電影院有一些限制,甚至企業包場,我們就會在前面五分鐘可以放企業自己拍的投影短片,也就是有這種類型跟形式。
我稍微講一下這邊簡單的概念跟邏輯,原則上因為我們會跟 OTT 談,像 Line TV 等等,但是像這一季裡面其實有 17 支,當我們有 OTT 談一支支的時候,其實那一包裡面有 20 支或者是 17 支,其實對 OTT 來講沒有太大的差異,只要保證並不是廣告型,而是以議題或者是電影的方式,這樣就可以跟 OTT 綁在一起,打進去,也就是我們現在會面對企業,如果企業也要拍一些有趣的議題或者是微電影也好,我們有機會跟 OTT 那邊打成一包,然後綁在 OTT 那邊一起上架,好比那時是二十五支一起買 Video。
剛剛有提到募資萬一都沒有過,那怎麼辦?我覺得會回歸類到自己的人力不足,或者是沒有把這個故事弄得讓人很有興趣,這個是可以檢討的地方,但是我們講座還是會持續辦下去,我們會到 Q3 的時候,第二屆也會舉辦,所以我當然知道有些人可能募了好幾次,所以我們也有可能募不過、不拍,但是我們的 plan B,可能變成課程,換一個方式,到時變成賣課程,把所有的拍攝過程當成募後花絮,有點是 Running Man 這樣,拍 5 至 10 分的短片,但是會有一個的節目,也會有很多的創作過程,像會有導戲跟拍攝的過程,我們可以變成節目的紀錄片,這個是我們的 Plan B,我儘量希望不要走到這裡。
有兩件事,我先稍微花 1 分鐘的時間補充一下,我們現階段只作群眾募資,所以回饋品是比如接下來支持我們 3,000 元至 6,000 元,其實接下來有二十五場左右還不錯的線上講座或者是實體講座,也會有回饋品的回饋跟機制,因此回到比較傳統的電影募資。NFT 的規劃是在半年後,最快也要半年後電影才會上線跟發行,那個時候才會發行,但是是不是贊助一定的金額或者是超過 6,000 元以上,我給入門卷,未來我做 NFT 發行的時候,就會有早鳥或者是優惠券,再看幣值的規劃,所以可能會是分開的。
我們正職是四個,我跟政委稍微解釋一下,因為本來就不需要養這麼多正職,比較像劇組的邏輯,10 月募資先過,之後才會組劇組的團隊,經驗跟方式我稍微講一下,我身邊的師傅都是一個月可以處理 10 支 TVC 的夥伴,所以我有經費 run 下來,也會拉這些傳統的監製們來協助我,跟這些創作者溝通跟監督品質,因為我也要對我的投資人負責。
理解,我們一開始設定沒有想要一個蘿蔔一個坑,我們想說 SDG 1 就找一個故事,就是透過大量的故事,但是都會涵蓋。我們之前有做過一張 SDGs,這一屆十七個故事有 cover 十四個,但是也沒有辦法全部都 cover,我覺得也 ok,因為議題都講不完,我們花個十年的時間,至少每年都有機會,並沒有想要 SDGs 全講。
理解。應該是說我們一開始是用 SDGs,我們從頭到尾都是 follow SDGs 的故事,但是每個故事有不同的面向,也就是一定會有最重要的核心,好比一個是最想關注小朋友,即便一開始是在講經營一間麵店,然後小孩子很難帶,也就是本來就有不同的面向,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我們會請作者設定一個故事,我們就是希望把很多故事定調。
會不會太快?謝謝大家。
最後,這個是我們的團隊夥伴,永續影展的部分,一開始都是用實習的方式,因此我們有七、八位實習生,但是也不乏台大外文系、台大經濟系,甚至有台大、清大等等,這邊是我們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AppWorks 或者是 KPMG 的黃正忠都是我們的監察人,還有一些 IP 的授權,我們也有一些 BMI 的社創夥伴、電影發行的監製、動畫導演,都是我們現在主要的合作夥伴。以上。
我身邊滿多都是創業圈的夥伴,其實創業圈的大家壓力都滿大的,我又是廣告人,所以我又要管想法跟創業,其實我自己的壓力也算大,因此我覺得我看到很多故事可以講。
簡單講一下我個人的經歷,其實我也算是教育部第一批的創業白老鼠,我是計畫的第一屆創業,所以我剛畢業就拿了教育部的 50 萬創業,過了五年之後,我們加入了 AppWorks,然後一直到現在也八、九年,所以我們創業時間來到了十二、十三年,商業作品也做過千支,包含台電、工研院,我們也做了很多 IoT,甚至像他們去了國外,像嘖嘖等等募資平台,其實好的作品都有募資到千萬,透過二代之後可以募到破億的經驗都有,所以我們募資的作品滿多,但是之前都是幫客戶來作服務,今年才成立新的公司,也就是永續營業,9 月份正式加入社創。
最後是 NFT 的運用跟想像,比如做成社創的 token 或者是 Q 版的 IP,這些社創的商品可以衍生滿多不同的。
第三個部分,有一些回饋品的機制,我們希望接下來半年內會透過 NFT 的科技,來跟理念作一些結合,其實後面有一些滿重要 NFT 的技術跟夥伴,我其實本身是 AppWorks 扶植出來的團隊,我們即便沒有 NFT 的計畫,自己也有打算在電影所有的費用製作上,在沒有太多商業的曝光情況下,我們會想要把所有的製作費都可以公開上鏈。
第二個部分,因為年後可能 2 月中的時候會上群眾募資,我們已經跟貝殼簽約了,我們有三段影片,第一個是對喜歡電影、也希望永續議題的觀眾們的對話,這個是第一段。第二段是給臺灣的影像創作者,畢竟我們身邊還是很多電影、廣告、MV 的夥伴們,大家其實在創作也有一定的壓力,所以希望唐鳳政委可以給我們夥伴一些支持與理念。最後一個是,希望可以用 Buying Power 的角度來面對企業,我們接下來也會跟富邦、台電都有密集的溝通跟合作。
這裡有三件事想要請唐鳳政委參與部分,第一個是我們接下來也有很多講座的部分,我們希望邀請唐鳳幫我們開場比較特別的,我知道唐鳳政委都是用 sli.do 的 Q&A 的方式,我們也滿想要邀請唐鳳政委主持一場,但是主題跟議題,像可以聊社創、電影或科學,細節可以再稍微規劃一下,我們會作行程的曝光跟宣傳,這個是講座的部分。
所以再扣回來,我們如何從人類真的是可以透過健康、看電影,不管是平常 social 或者是溝通的方式,電影當中是一個交易的議題,像最近的《瀑布》也有做這件事,也會帶動心理健康,大家願意花真的時間或者是金錢來面對更多之後產品的漲價,真的達到淨零碳排的這件事,這個是我們希望可以見證臺灣永續的影響力。
資金管道,我們是最小國片基本的費用,我們希望募到 2、3,000 萬左右,其實各占 1/3,群眾募資其實 500 萬到 1,000 萬就可以 work 了,我們回頭會找一些天使投資者跟企業,其實我們後面會再講,已經大概有準備了,但是我們希望有一點底氣,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再回頭來找這些企業。
簡單來講,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從社創 KOL、影視作品、企業、品牌,我們透過講座的方式一起面對消費者,讓更多人關心或者是關注永續議題的方向與走勢。
回饋品是我們到時募資時會有一些回饋,這個是簡單的示範,我們現在也跟綠藤洽談當中,原則上採購一定的額度,看是作聯名款或者是設計款。
最後,因為我們知道現在目前的聲量,我們去年 8、9 月成立的,其實我們知道群眾募資募 500 萬至 1,000 萬是有困難的,我們對社創這邊有回饋品的機制,像我們可以跟綠藤或者是鮮乳坊這邊談一些合作的聯名商品設計或者是回饋品,甚至我們都有提到一些 NFP 區塊鏈的機制,甚至有機會可以往下繼續合作。
時程規劃我初步講一下,主要 Q4 到今年的 Q1 是到今年募資上架,我們大概年後會上群眾募資,接下來如果募資順利的話是在 Q2,畢竟是 14 至 17 支,每一支都 5 至 10 分鐘,團隊都可以各自運用,因此傳統電影可能一個 IP、一個故事,其實我們不太需要,我們當比較多的小專案,其實三至六個月是很好處理的方法,所以有機會多拍一點永續的議題,因為有些議題可能不太適合等這麼久,等了三、五年,有一些議題已經不是議題了,我們接下來在 Q3 會後製,甚至會有規劃,第二屆的影展徵稿也會持續舉辦。後續也會跟 OTT 平台談,甚至院線上的方式,甚至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有機會 2023 年跟 ESG 的活動跟話題綁在一起。
接下來是獎助的部分,因為我們終於有了劇本,所以我們想要幫每個劇本透過永續議題關鍵字的搜尋來做主題的講座,因此我們其實透過搜尋的工作,我們爬出很多議題不同的類型,像心裡、街友、移工、性別標籤、性教育、思決失調、心理健康這一類型的方式,所以我們上個禮拜其實也有舉辦了一場,我們找了易智言跟侯文詠,其實算是在 2021 年的最後一場,其實去年辦了十場左右,今年還有二十五場左右,之前是講心理健康的問題,其實兩個講者都講得滿深入的,其實到後面都在回憶侯文詠老師正在面臨爸媽相繼離開,易導也有分享滿多創作及跟父母的想法,大家也吸收了滿多,我們都會同步分享公布在 FB、youtube 的官網上。
這邊有三支類型,我們拉出來的,比如有目標族群,我就快速帶過,像這次是講古老,像臺灣面臨老人化的社會所遇到的問題。另外還有提到二代傳承的故事。
這個是十四位目前完善的創作者,可能沒有到多年的工作經驗,但是大家都有不同經驗上的累積或者是露出。因為我們每個劇本都有一至兩位的演員,所以其實卡司算是滿堅強的,這些都持續在做演員初步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