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灰色地帶,如果用流動攤販的方式,我們是可以用實驗中心來做。
其實不是O2O的時候,那就是流動攤位,那就有另外的解決方法。
當時組長就講過透過O2O,也就是你覺得這個不想要,直接送貨過去,這個也是make sense。
我們希望可以往這一個方向走。
甚至有直播的效果。
其實可以跟各位分享一下,無人商鋪有無人商鋪的用途,就像剛剛組長講的,飛燕計畫的人大部分都在那邊,坐在那邊也是另外一種挑戰,也不能說煎熬,但是如何用ICT的技術,也就是讓你有故事可以聽。
如果民間接得很棒,有點像資訊業幾乎都是民間組織自己在運作了,政府當然是放手,必要的就提供資源。
國外人才也是一樣,是主題式的策展。我們希望中介組織或者是民間單位如果很棒,為何不放手?
虛擬地圖提供資源登錄,我們希望可以越來越蓬勃發展,有些企業解完題之後願意回饋回來,我們希望在這個地方可以讓大家找到適合的內容,也就是前面的概念。
是,我們利用這樣的方式跟國際連結。
國際議題教育,也就是我們在那邊廣宣的目的是,大家的資源比較多,如果在那邊可以把某些議題吵熱起來,不管是國內的六都或者是五都或者是發聲的機會就是對國際發聲的機會。
實驗中心要扮演連結社群的角色,所以簡報那邊就會跟各個社群連結。
社會創新議題的連結,我們透過Open Challenge,一開始的題目先把地下室當題目,但是後續希望有四至五個不同的議題,經過我們討論出來之後,把它放出來,然後希望得到大家的投入。
線上課程的即用性,中小企業處有一個大陸大學校,我們會連結起來,甚至網路大學校扮演一個直播的機制,有一些課程可以看得到,將來我們的活動、展覽都會有直播的能量,直播完之後就會變成留在上面讓大家可以隨時回來觀看,這個會讓網路大學校有越來越多充實的內容。
國際化的部分,我們會從國際通路到國際大廠,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希望把國際的資源拉進來。
不同機制不同展現,有些是針對農業、有些是針對創客,有些針對各式各樣的,如果政委到過就知道有一個小型的打樣空間,地下室一、兩個房間有那樣的建構,那是很棒的。
我們希望未來在做Open Challenge的時候,大家可以把地下室的想法先多,讓我們知道一下,至少畢竟到地下室去之後,包含聲音、空間及噪音比較容易解決的,但是我們沒有先入為主說一定要怎麼做,而配合未來的……
我們希望中央出了這樣的資源,中央起了頭,而地方政府可以接手下去,地方在地的大學可以把年輕學子不斷補上來,才是讓東部整個有慢慢發展出來的潛力。
我們在台東有據點,他們在花蓮,已經在進行了。
花東就是兩個focus,資策會在花蓮跟台東都有相對應的據點,他們要的是農業跟觀光,我們會把這兩個當作第一個標的拉進來,現在跟工研院、花蓮先政府、東華大學及台東大學組織一個創新中心,我們希望把這一個議題不斷拋出來,有機會就把他們的成果拿到這邊來大家很快看到。
有關於營運模式,像周圍的社區及六都的連結,像剛剛講的展示空間,也就是希望不只六都,還有臺灣各地的成果都會在那邊展現,而展現的目的是讓其他人知道我們有這一些成果,更重要的是,周邊的社區一起拉進來,因為擺在那個地方,就希望讓周邊的社區可以一起join進來,甚至于周邊的社區因為這樣子而跟其他縣市的連結。
文化部有它的整體的規劃,再幫我們加亮,在原本的規劃當中,從建築物的兩側很清楚知道這個是社會創新資源,藉由文化部的資源,可以更亮,我們可以朝這個目標前進。
我們還是按照原本的規劃,先怎麼樣把社企中心的招牌打亮出來,前面那個圍牆還沒有打掉之前,至少忠孝東路那一片會建構起來。
第三個部分是如何吸引人潮?也就是串群聚,像圍牆的部分,仁愛路的圍牆,文化部本來準備要拆除,只是時程跟申請,上次張政委辦公室也有協助我們來做這一件事,會由文化部跟經濟部來協助做這一件事。
最後,我們希望凝聚中小企業的力量,引入打群架的概念,希望能夠做產品、服務,從量大到質精緻,我們希望可以慢慢扭轉很多,然後到將來的品質是值得讓人家稱許的,這個是第二分項可以做到的工作。
傳播科技應用與學習、ICT的基礎,我們給不同的團隊會給不同資源的支持。
有關於直播工具、團隊國際發展與媒體宣傳,我們會配合現有的資源辦理。
另外,我們希望扮演整個Hub的角色,並不是單純只做社創,並不是做整合及資源的互動,有些社會創新在當地才有用,不見得要拉到這邊來,如何扮演Hub的角色。
也是社會創新,並不是社會企業,而是要經過登錄,一定的程序瞭解之後才會納入。
最後,有關於社創登錄資格,我們會透過中企處的青創圓夢網畫得更清楚,並不是一定要登陸才可以進駐,但是我們希望將來是可以登錄,然後可以join到政府採購。
最後,是不是有資源回饋的機制,我們沒有強制,但是我們希望在審查項目當中當作是主題,比如自認來認養這一個地方,或者是回來這邊可以做一些扮演大師或者是經驗分享,我們希望列入審查項目,但是不是強制。
整個輔導的機制,包含沙龍跟大師開講,這個按照剛剛的規劃,我們都一步步往下做。
上次我們的規劃,因為六個月為單位,所以我們大概每一年固定8月開始招攬,10月1日開始進駐,2月公告,4月進駐,用這樣的方式來因應進駐的要求及機會。
至於有無延長進駐規劃,我們希望維持三、六、九個月,希望可以把政府資源更多來使用。
目前常態跟是用進駐辦法來管理。
比重的空間,現在差不多是各1/3,有辦公人員的位置大概是1/3,有進駐的活動空間大概是1/3,最後有展覽、自由交換空間也是1/3。
是否有與民間合辦活動的可能性?其實我們有相當多場的活動,第一層是大型高階的主管,會跟我們提到有關於社創的活動,第二個是跟各個不同中小型企業的中高階主管面談,最後有一百場,到各地不管是民眾或者是社創新活動或者是社企團體來進行對話,所以從不同的層次來進行合辦活動的這一件事,甚至我們希望把國際的連結拉進來。
進駐的資源跟優勢,我們前面都有體過了,我們會透過不同的階段來有不同的輔導與資源。
整個中心最後的定位,其實剛剛組長一開始的簡報都有定位,我們定位這樣的服務給大家,而且四個重要的策略,我們希望是開放、創新、透明、永續,這個是我們的策略。
服務的對象,我們並不是只有跟社會創新相關的團體或企業,我們將來面對的是社會大眾,所以當時在定位這一個中心的時候,很重要的請是發揮讓大家認知、瞭解社企,有機會去touch社企相關的成果,因此當時的目標是從這一個角度出發。
我們也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中介組織來參加,當時的會議有談到可以永續經營,但是我們想到希望更多的中介組織來提建議跟想法,我們希望是第五年以後,這個就是願意扛起社創實驗中心,政府就可以退場,可以讓他們永續經營下去,我們不斷希望中介組織來參與,設計將來經營的機會。
團隊進駐之後會分級,有可能是共同的問題,我們透過業師,進行主題式小組諮詢來處理。
至於企業資源的挹注/媒合規劃。接著往下,政府採購會從青創圓夢來跟進度。
政府對話諮詢,政委希望每個禮拜三早上9點至12點,我們會在營運中心準備一個位置,順便會有所謂小型的討論空間,如果假設需要比較多人,我們再用會議室來處理,因為我們的同仁也會進駐在那個地方,所以政委如果有什麼需要的時候,我們會提供support,這個就是在一樓,也沒有什麼嚴格說一定要誰才可以進來,大家是很open,如果想要進來就聊一聊,政委希望比較大的空間或者比較多人,我們就再找其他的會議室。
這一些團隊某個層面上來講,還是可以隨時幫我們提供建議跟想法的團隊。
退場機制其實也不是退場,而是時間到了,也歡迎隨時來這邊辦活動跟回來,我們希望有一定的退場機制,也就是時間到了,這一個空間就要讓給其他更適合的團隊進駐。
未來這一個團隊是否適用,將來在進駐辦法審查的時候,我們會邀請各界的專家來提供建議,大家在討論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希望要達到的目的,就是不要到時候進駐的團隊都是同一個類型,我們希望彼此間是異質性及互補的效果。
第二個,有關於開放助社創,我們還是有一定相關的規範,我們最近會提請中企處核備,我們就會開始廣宣。
這個是我們場地建構成實驗的氛圍出來。
當時的社企聚落是希望透過廣宣、輔導,我們希望這一個地方再加上試驗場域、跨區聚落平台,這個是有區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