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以明佳的為主,因為她去過比較多公聽會,她的比較代表民意。
所以要如何讓學生有感是第一個任務,不然永遠都沒有救。
在臺灣我常常在思考並不是我們沒有資源,而是根本無感,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捷運上面一大堆bilingual signs等等,他們是不看的,或是語音說transfer station,很多人都是無感的。
基本上我們是在學習方法與策略這邊,文字是說能利用工具書或者是其他線上資源主動瞭解所接觸英文的內容,以這一條學習的內容或者是能力指標應該是有達到目的。
即使國際化規定是英語,並不是每一個孩子學的英文都一樣好,是不是要給他們一個選擇,事實上國中有一個跨領域統整的機會,基本上就是從這個方向在思考,因為英文並不是唯一的選項,如果有一個開始,以後會比較好一點,大概是這個概念。
他們認為那已經有點時間了,像「tape recorder」原本是常用詞,大家認為已經不用了,這需要一些經費來調整,所以我們提到協作中心去。因為外面很多的聲音說字表要調整。
有關於附件八技術型、綜合型的部分我們都有作回應,就科技的部分也有委員提出來是不是能夠將網站上的英文有閱讀的能力,其實在我們的普高跟技術型高中課綱裡面都有要求這個能力,因此請放心,以上,謝謝。
很多老師認為我們現在1,200單字有很多已經太舊,希望我們能夠協助,所以我們希望提到協作中心來考量,目前在初審、公聽會及網路意見都有作適當的回應,因此各位看到手邊資料,8月3、4日所提的意見我們都已經做了回覆。
就英文的部分,我們在公聽會及相關的報告當中在重視能力落差上所作的一些學習表示上的修正,包括打星號或者是畫雙圈等等,這一波課綱研修比較顯著的差異,像重視策略教學、重視邏輯思考等等,這一些我們甚至都已經想說什麼時候跟處長來談這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