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委當時展示給大家做,讓大家自己決定要不要做這一件事,感覺很內在的驅動,應該也可以感覺到,其實有一些地方可以做,也就是公開的這一件事,不是不能做,只是沒有那個動機去做。
其實這三個我之前聽過,我滿好奇是怎麼出現的,是基於什麼樣的?像剛剛有聽到開放、多元,這個是政委的核心價值,但是怎麼出現的?是來自於政委個人的聰明才智或者是有其他參考性的地方,所以可以得到這三個政委覺得需要達到的原則?
幾層?
我想問一下,之後的細節,就是當政委一開始,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世界第一個,就是臺灣第一個在部長級的職務當中來運作持守安那其的概念,在實踐這一件事時,你使用的做法是什麼?
看起來沒有任何一方的感覺,政治是朝無政府靠近或者是網際網路朝政治靠近?
你想像是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互補,然後彼此共同角色。
政委有提到過對你來說做這一件事,並沒有一個人認為是真的做得完的,你希望所謂代議政治體的理想互動是什麼樣?你會覺得做這一件事是不是有朝向一個樣子?
在其他地方會看到這個問題存在,這個問題是否存在,我很好奇這一件事。
我不確定哪裡的力量比較大,但是政治這邊是會有一個排除科技或者是仇視科技的浪潮。
政委,因為政委您在很多科技公司當顧問,這個轉折點,我可以這樣推測,你在這邊看到一個本有的治理方式,先帶進政府,這個是你從事政府的目的嗎?或者是有其他的想法在做這個轉折?
我的問題是想說,這一件來自於個人的能力,或者是漸漸有人想要像你一樣瞭解這樣政治運作的方式?他的聚散地在哪裡?
我覺得滿特別的地方,政委到後面看到更清楚的網際網路政治運作,這樣的觀察我覺得是非常有趣。政委您覺得是只有您自己才有這樣的能力或者是觀察到這一些事,或者是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面有一群人在討論屬於剛剛所講的持守安那其?
所以15歲有「藍絲帶運動」,到政委之前的中間還有一個對你來說學思上有很大的轉折嗎?在於參政這一件事上?
剛剛講的超連結所形成的力量這一件事,可以再給我一些細節嗎?是怎麼樣形成力量的?
這個是幾歲的時候?
您覺得在整個學思的過程中,像啟蒙開始,如果讓你定義的話,你覺得會有比較關鍵的時期?也就是在思考上有不同的跨度或者是轉折的感覺?
政委覺得到現在的這一條路上,您覺得參政的啟蒙這一件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看到天安門事件或者是更早的體制外教育,最早是什麼地方?
不是因為認識你,而是透過自己去知道這一件事。
我問一個比較細的,政委覺得現在小型的社會運動、個人運動,然後到真正有影響力或者是到達你所定義「參政」的等級,您覺得差別在哪裡?
你決定改變的標的是政府的體制或者是什麼東西?又或者對你來說、對參政來說,改變的標的必須是在什麼層級以上的才算是參政?
從各種方式廣義地去關心公共事務或者是參與公共事務,已經可以定義你是參政的一環?
第一個問題是,你如何定義「參政」這一件事?一般社會對於參政的想像可能是選舉或者是一些很有狹隘的想像,政委如何定義參政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