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如果嚴重的話,會對我們造成非常大的傷害,今年初就倒了好幾棟大樓,這一些警報讓人收到越多,讓人活下來的機會就會越大。
都OK。
簡報到此,謝謝大家。
接著是NHK,像我們看到NHK地震警報那裡有一行字,為了避免畫面跟地震的訊息遮蔽,自動縮小畫面的比例,以避免干擾到訊息或是畫面上的內容。
像也有朝日頻道是以更不干擾畫面的方式來發布這個速報,但這個部分好像比較屬於後端,需要過幾分鐘才收得到警報的部分。
像有提到帶來的影響會干擾畫面,除了打在畫面中央的話,日本有其他的方式,像以日本TBS的頻道為主,畫面正中間會有一行字告訴大家地震速報,再把詳細的資訊放在角落,避免畫面遭到遮蔽。
臺灣現在大概有六家新聞媒體,像畫面的形式或者是聲音規格都沒有統一;日本的畫面也沒有統一,他們的樣式都是比較相似,但他們速報的聲音是大部分都一樣,都是使用同一個聲音,我覺得可以培養我們有一種反射性的聯想。像我們聽到「為少女祈禱」或「給愛利絲」的音樂,我們就知道垃圾車來,如果聽到地震速報的聲音,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反映。
我認為無線頻道應該優先被考量,因為現在所有大部分的系統裡面,必須都載有無線頻道,加上一些偏鄉的地區,他們也是只有使用無線頻道。加上今天的會議手冊當中有提到災害警報是比較可靠的,所以我認為無線頻道應該優先考量;但是之前有聽到開放政府會議紀錄裡面有討論到這一塊,似乎無線頻道的技術可能沒有辦法應用到,希望大家可以討論看看無線頻道的部分。
像各個頻道或者是由平台系統業者等等,又或者是像去年有試辦同意切換頻道的做法。
因為我是以一個民眾的角度去提出這個提案,當初對這一個議題也沒有非常地瞭解,當初有想了幾種方法,但是是否可行就需要再討論了,也就是今天協作會議的重點。
而且也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情形,像海嘯、水災、風災、高低溫的特報等等,像剛剛講到東森新聞發送速報之後,他們會有地震防災需求的字卡,可以達到一種防災知識宣導的效用。
地震發生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到,也可以提高到平常的警覺心,像東森新聞一樣,他們有防災災害的觀念,避免單一管道發生問題的時候收不到警報。
雖然現在手機已經可以收到警報了,但是也要考量到沒有使用手機的族群,又或者是各種情況沒有辦法收到警報,像右邊列的是在沒有訊號的地方,像有些地下室是收不到,又或者是非臺灣販售的4G手機又或者是基地台遭受毀損等等,希望這一種警報發生可以提升災害警報的密度及廣度。
從左邊的圖也可以看到,2016年是四個三季收視年齡層分布的概況,在年齡越高、分布得越高,所以我們認為透過電視來發布這一些警訊的話,對年長者是比較有益的。
我們看了附議人的附議內容之後,有人講到年長者不熟悉、不方便使用智慧型手機等相關設備,根據尼爾森2015年的報告也顯示重度收視的觀眾的年齡結構偏高,五十五歲以上的比例超過一半,六十五歲比平均值高出許多。
這一份資料的統計是在2015年,因為沒有比較新的資料,所以沒有辦法提出,因此電視台應該也還是在前二大接觸媒體的範圍之內。
在提案的內容當中有說過,因為電視是臺灣民眾接觸媒體的第二大,但是這邊要更正一下,當初找到的資料,是指十二至三十九歲的統計結果,是民眾第二大接觸媒體,但整體統計起來的結果,它還是第一大的。
前者比較即時,也就是用在有迫切性的地方,又或者可以用在其他比較沒有急迫的像豪雨、水災警報等等,我覺得不一定只能用在地震,也可以用在其他的地方。
地震速報我認為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在地震當下所發出的警報,反應的時間是最短、最即時的;在地震結束之後,像左邊這一張圖一樣,類似跑馬燈的方式告訴大家剛剛有發生地震,這樣的方式類似於手機收到警報PWS系統的緊急訊息,就是當下會收到跟過幾分鐘之後會有比較詳細的資訊傳進來的示警訊息。
在提案連署的過程中,也有另外一位網友再重複發了一次相類似性質的提案。
臺灣位於地震頻繁地帶,我們認為除了手機之外,應該還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來傳遞這一些警報。在我提出這個提案之前,已經有其他的網友在「Join」平台上提出相同性質的提案報告,在2016年9月的時候,還有這一次是在今年初提出的。
提案的動機是原自於今年花蓮地震,其實我第一次接觸到地震速報是在花蓮地震前兩天,2月4日有發生地震,那時剛好在收看電視就有收到警報,就瞭解現在有這個東西,只是現在可能還不普及。
本次提案的訴求是希望將電視頻道傳遞災害情報或警報的重要管制之一,不管是觀眾收看哪一個頻道或者是系統去看,都希望可以收到相關的災害情報,本次提案的重點著重在地震災害所發出的地震速報。
大家好,我是本次提案人,簡短為大家介紹一下本次提案的內容與訴求。
大家好,我叫吳穆修,我是本次議題的提案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