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批評法人成效不彰,也就是每一年被卡在預算,被迫要求短期亮點跟盤點,每年周而復始,整各運作了解的話,就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也替法人科專很不平,從開始申請預算到年底,大半時間耗費在行政作業,實際上跟業界的結合,需要政府有更不一樣的思考模式,讓我們的資源充分與業者合作、發揮,我想時間有限,大概簡單說明。
接著是品質,品質跟可靠度是不一樣的,但當品質好的放到車上,勢必有這一個可靠度,那個另外一套非常嚴謹的驗證程序,因此匹配及認證平台,像我們的試練場域就是一個很好的驗證平台,必須要有這樣的人、設施及觀念,要最新導引進來跟國際接軌,因此一定要有長期、宏觀的想法。
有了這一些經驗,須有一個新創的公司來整合元件、零件的發展,像剛剛提到了的眼光就是要結合整個產業的角度思考,並不是以個別公司的產品多厲害,要走到汽車產業恐怕還有相當的距離,缺的還是團隊人才,長久以來都是存在的。
接著是引進國際技術合作及投資是非常重要的,必須要有市場跟國際接軌,應該要盤點。現在中國大陸到處挖人才,但是大家都很反彈,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的企圖。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灣是有很好的機會,我們必須要瞭解到底我們可以跟什麼樣國際知名作一些技術引進,然後藉由這一些技術引進而開拓一些市場,並吸引更多的眼光來注意臺灣在這領域的發展。
再來就是要宣傳,其實國內做了很多,甚至有做出實體,但是也不曉得後面的資源或者是有guts像美國或者是中國,在空中就已經說要朝這一個方向做、要資金,而馬上就很多有相同想法的人出來,這也是我們比較欠缺、必須要加強的。
像剛剛Mobileye賣給特斯拉153億美金,創辦人怎麼說?我們要改變世界,要成為領導者,我們應該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從產品本身,所以他願意賣給英特爾,剛剛有提到很多元件模組很厲害,但是要進入這個車輛產業,恐怕還是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大家必須要有這樣的認識。
因此,跨域合作目前的範圍、共識已經建立了,車輛公會跟電電公會合作,如何協助電子產業進入車輛產業,成為領頭羊。
而這一個亮點,跨域合作講了很久,華創很多年前就跟電子業講要投入,投入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會收獲,當時的電子業很好,看得出電子未來產業的最終標的就是車輛電子。
我們國家在這一個領域到底要扮演什麼角色,這一個時間點有沒有給我們什麼壓力,或者是讓我們更有前瞻、宏觀,有賴於政府來整合整個發展的方向,我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必須提醒,現在跟著走,只是作A市場就滿足,或者我們有什麼可以讓自己產業發展出來的亮點?
接著2030年德國、美國加州,2030年也考慮不再販售燃油車,因此實際上無人駕駛的車子,為何整合包括剛剛所講的新能源車、無人駕駛車及車聯網,包括美國強制車聯網是整個大系統的整合,因此時間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接著是2025年至2030年,挪威於2025年宣布不再販賣然有車,荷蘭跟進,因為荷蘭現在有2萬個充電座,是德國跟法國的總合。
我們看到BMW、特斯拉結合之後,2020年也是推出智慧車的時間點,因此2021年至2025年是完全最後展示大家實力驗收的時間點。
在2020年的Toyota,於2015年、2016年在制定智慧車的規格,在2018年就裝置上去,甚至包含智慧運輸的系統,在2019年是無人車出來,所以實際上在日本,光是Toyota就至少國內有四個場域在試練無人駕駛,包括NISSAN也宣布2020年。
剛才提了很多世界各國大洪流的趨勢,事實上這一個趨勢是有時間壓力,各位知道有幾個里程碑,2020年由日本為代表,東京奧運為了要展示國力,要發展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預計於2020年要把其實力demo出來,是由首相的大戰略在指揮,包括工業、基礎建設,所以是非常宏觀、前瞻。
所以,牽涉到部會包括了交通部、環保署、經濟部能源局、工業局,甚至於財政部,我想這個是非常複雜的結構,就是因為產業非常複雜的結構,因此更需要政府營造一個對車輛產業友善的環境與基礎設施。
大家都共同認知車輛的產業非常複雜,而且各相關單位管得最多的產業,因為科技的進步,讓車子更安全、更環保、更智慧及更效率,大家不必塞在高速公路上的經濟耗能,全部耗在塞車上。
主席、各位先進大家午安,很高興有這一個機會可以跟各位交流,我是臺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業務處處長吳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