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細胞生物學。
像我們這樣要爭取資源或者是突破能見度的話,有什麼樣的利用?
我們是勞方,他是資方。
我們連名稱都沒有,因為我們是透過政府的專案,認識有一樣的理念的朋友,所以來發想,也就是可以串聯一些人。
像要做研究生或者是研究人員的串聯?
我想像這個平台是可以減少資源的耗費,我之前是在德國唸書,德國的做法是計畫是很大項的計畫,下面再拆分子計畫,所以避免同儕間的惡性競爭,會促進跨領域的合作,我寫我的、你寫你的,你不准偷看我的,我在跟你競爭,你申請我的,會排擠到資源,心態不一樣,當然也會結合到credit怎麼計算的問題,也就是競爭的關係,所以我在想像要如何友善的方式,也就是如何在研究環境當中的感覺,我覺得在臺灣很難看到這塊。
我覺得科學的開放平台,或者是CRediT的計算,其實我覺得都是環環相扣的,因為如果是開放的平台,如何變成民眾如何監督使用方便,都是open的,大家都可以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