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過去參加的工作,高副主委都很清楚,將來可能在剛剛嘉凱所談的 G2G 以外,事實上歐盟現在也談到 D2G,這部分未來也要考慮,像過去國發會一直想要推的,也就是 3D 地下管線的資料,如果臺灣有這麼好的管線,不一定只有政府機關,所以我們把它升級變成臺灣去推動資料治理整個階段的上升,這個過程中,也就是決定六個或者是固定的類別,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慢慢也思考到剛剛所有講的,也就是 3D 地下管線跟資安很重要的話,D2G 的機制,恐怕也要比較前瞻性去思考,到底政府要怎麼去架構,可能這部分我們慢慢也把我們整個政府在推動 open data 升級到另外一個所謂的資料治理的基本階段,謝謝。
政委、各位委員,其實剛剛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一點,臺灣政府在推動這件事已經在往前走了,這也是資料治理,並不是只有談技術問題,包含我們推動這樣的方法、思考邏輯與擴大參與,已經是另外一種層次了,所以可能不是限定在過程當中,在未來動態的過程,也就是在整個參與當中還會變動。
2050 年我們設一個目標,像未來臺灣三十年要走的方向,絕對是幾個國家的大方向,有必要在這個時候用引導式或者是擴大參與的方式,讓政府特別的預算來協助這幾個主管部會,甚至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資料,我們一起帶上來,謝謝。
我記得歐盟好像有九個類別,我們現在把它歸納,看起來是非常重要,也是未來需要推動的業務,像災害防救、氣候變遷、能源管理與醫療,像在公共衛生這邊都有。社會救助要不要把救助的範圍稍微再放大一下,因為這並不是現在訂了馬上就一直到,像除了救助以外,還有跟照護等等各方面的部分,我們可以一起把過去的東西彌補過來,然後讓 top down 跟 bottom up 能夠發揮制度的優點。
我想方法論是一樣的,經過這樣的步驟來回之後,這個機制讓國發會、數位部將重點國家未來需要的資料丟出來。第二個,這邊有談到社會救助,除了社會救助以外,像臺灣面臨社會人口很大的改變,不一定是救助,還有照顧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有這樣的機制把過去做的一些東西,我們再用 top down 的方式,看哪一些還沒有這樣的資料,我們可以重點支持,讓這樣的工作來做。
我個人非常認同國發會提出這樣做法,過去由下而上、現在改成由上而下的優點綜合起來。第二,從我過去參與這個工作的經驗,一開始時候供給方跟需求方的想法不見得完全一致的,政府認為這個是高價值,但是民間不見得覺得有高價值的,經過幾年以後,政府開放的程序越來越方便,我們的確是需要 top down,這個還是要從整個國家政府要把臺灣帶到什麼方向,我覺得有幾個大的國家發展重點政策,就會讓國發會、未來的數位部去規劃哪一個資料類別是我們需要加強的,又或者是現在各部會沒有這個資料,所以要帶上來,我舉一個例子,未來三十年國家最重要的是淨零碳排,這絕對各方面會有新的需要、產業的需要,會需要產業的碳排環境,可能我們部會沒有,但是這個又很重要,所以從 2030 年至 2050 年整個全世界臺灣就要做淨零碳排轉型工作。
像剛剛在執行的時候,大家討論比較多的,像犯罪資料,還有將來比方像經濟部地質資料的探勘等等,如果把很多不同的資料公開加起來會有其敏感度,因此在執行面的時候,如何有這樣的機制來處理這樣的議題,可能也必須要探討,謝謝。
在執行面,我想公開是 ok 的,但將來在執行的時候,要研究有沒有什麼樣的機制來跟這些研究計畫主持人,也就是考慮一個資料是不是可以公開,可能沒有辦法單純從計畫本身的觀點來看這個議題,因為像剛剛蔡委員所談的,有很多不同的各自覺得可以公開,但是湊起來可能就是一個敏感資料,所以跨計畫之間的公開資料,將來如何判斷,可能也必須要注意的。
未來數位發展部成立以後,這整個資料開放、大數據的應用、創新與支應民間產業發展與國際連結,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再次感謝院裡面的主辦單位、國發會有這個機會可以參與這樣的工作,謝謝。
主席、高副主委、各位委員、各機關主管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擔任行政院資料諮詢小組的委員,這個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推動好幾年,我記得從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要求各部會提出五個部會資料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好幾個,所以這個工作對我們政府數位轉型、公民參與,還有對於新創資料的應用,都有相當的意義。
依我的經驗,總統的行程是沒有辦法規劃的,隨時可能國內發生一個事件,就會取消,但是我們站在第二局的角度,我們會儘量跟總統辦公室的幕僚確認比較有把握的時間,但是千變萬化,所以我想這個部分,到時局裡面跟總統辦公室再來做更好的溝通及協調。
所謂象徵性,是不是要把決賽放在那邊,總統親自參加,一個是工作坊的時候,第二次是頒獎的活動,我們在設計上做安排,其實效果是一樣的,到府裡面,像資安的管制、進場跟退場,像進出安控的關係也是非常不方便,府裡面也是百年的建築,所以在那邊施工及各方面有其限制,所以請團隊再考慮看看,可以達到那個效果,但是可以分開彈性,謝謝。
我處理過很多主辦單位,會讓主辦單位疲於奔命,就會說這個獎品為何是iPhone手機,所以我會說乾脆不要把錢放在那裡。
我之前在政府部門做過這個很多,立法院會問錢從哪裡來。
我本人參加過1996年的網際網路世界博覽會,我們從常態展示變成動態展示,我們強調智慧國家,儘量數位化,我們可以跟全民互動,儘量把這樣的服務連在一起,跟國發會、各部會合作,讓民眾真正可以感受到這個黑客松的創新產品服務已經是活生生的,甚至已經是落地的,所以依我在府裡面估的經驗,總統府的空間有限,唯一可以用的是大門的地方,但是府裡面經常有活動,所以很難展示一個月,所以是不是可以把這個成果的展示,而是把所有的成果都可以累積下來,我想這個是不是可以再做一些討論?讓效果更好,以上。
最後要做展示的話,最後是10面DM,比較大的資本額就在那邊,可能效果也不是很好。
主席、各位委員,代表總統非常感謝舉辦這樣的活動,且非常成功。我針對簡報內容第12頁有一個建議,有一個常態展的建議,通過複審的團隊在總統府展示一個月,這個可以集思廣益一下,因為我到總統府的管制非常嚴格,因為基於資安的考量,社會大眾到府裡面參觀是非常難的事。
那是國營企業。
如果秘書長要的話……
資料都已經給秘書長,那可能只是一些資料,因為他們需要一些正式的東西,他們會簽報,這個是麻煩在此。
第二,經驗的分享可以避免大家犯同樣的錯誤,那就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後評估價值,因此事實上在公共建設後面的營運評估已經在做,雖然不是全面性的,大概挑避免各部會造成比較多的資源投入,以上說明,謝謝。
我補充一下,現在國發會公共建設計畫已經在做後評估,但我們不是全面的,我們是挑一些重點,即使是失敗,也是很寶貴的經驗,因為後評估的效益,一方面回饋到資源分配,甚至有些不是到專案經費,而是到一般的經費,這個可以用。
像我們從Apple來看,像過去的成敗變成之後可以做出iPhone跟iPad,所以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一個機會,我們重新檢討,那一些做了,結果反而是增加各單位的paper work,辦了幾個場次的交流規劃報告,我們也不要增加同仁的工作負擔,因此如果可以的話,那麼「價值主張」是什麼?有些是須比較長的時間來作後評估,以上大概建議,謝謝。
科技預算有時真的很難評估直接或者是間接,我們更應該重要重新思考科技計畫的KPI,像人次、交流規劃等通通不要,如果計畫可以做「價值主張」,像最重要的政府跟民間不一樣,成果會有地緣性,可能三、五年才會有影響。
我回應一下,事實上江前院長,包括立法院、院長及張忠謀對於政府科技投資的績效跟是否有前瞻有很多疑慮,我記得那時我也有參與過,當時江前院長就請鐘嘉德,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不曉得是中華還是誰來做報告。
事實上我們之前也請同仁跟科技部談,這一個改革或者是系統並不是短期的,我們有長遠的目標分階段慢慢往前邁進,以上建議請大家參考,謝謝。
我剛好最近在做管考創新簡化,也配合政府在推的政策履歷、計畫履歷,也跟工程會談,因此未來會進一步(處理)。
再者是讓民眾用得到,包括這一些累積的成果資訊,這樣的好處是全民可以共享,從全民智慧當中可以輔助政府機關或學者專家來專案審查不足的地方。
我們過去只有談說到、做到,但未來管考系統除了說到、做到以外,更重要的是讓民眾看得到。
用白話來講,整個未來科技系統的改版,就是要符合白話,也就是透過確保這樣的機制,輔以資訊系統,能夠讓各部會提出來的科技計畫,叫各部會首長拍胸脯說既然說到、就要做到。
再者有很多新觀念,在未來系統當中可以逐步分階段來做,因為我們已有很多基礎。
因此簡單來講,管考的系統是為了支持整個科技預算施政績效的目的,是手段、並不是目的。
即使在短期內沒有辦法統一,這一個資料檔案的轉換,我們國發會也是配合唐政委的政策,是用Open API的方式。所以這一次國發會新改版中,我們會把Open API做出來。
未來是不是可以跟科技部談這一個東西,因為談API,以前有兩個策略,一個是統、一個是整合,整合的話,以現在來看,大部分是整合,很少統一,我想這一個技術變化很快,不應該排除統一,也就是使用單一的系統,以減少大家各自的成本。
既然做的話,幾個單位包含國發會——事實上過去都在做——跟政委報告,優先做的部分,現在已有共識的部分是把國發會的公共建設管考跟工程會將來要統一,也就是避免重複。
這部分涉及到如果改版要精進我們的執行策略,而這個用英文講就是「Plan big, start small, quickly scale up」,因為太多的改革不太可能壓榨他們,剛剛林主任已經講了(笑)。
政委在推動這一個工作,我們也配合她的政策履歷,因此我們現在先做計畫履歷,3月29日之後我們就把院列管的六十項計畫都已經在「公共政策民眾參與平台(Join)」中,慢慢擴及到一千多項的計畫。
至於各部會的操作性,那不是問題,那比較容易來做;有沒有重複的單位,我想剛剛已經談了很多。因此,在此系統當中還沒有看到開放政府的透明治理。
一方面我們要滿足行政院或者是科技會報辦公室對於科技一千多億的預算需要這一個結果的呈現,到底系統能否提供。
另外,我們也知道各部會科技預算會委託哪一些單位執行,是否會過度集中等等,這一個部分我知道將來包括執行的評價等等。
因此,此部分在將來的管理資訊必須要滿足此東西,包括我們投入地理的分布是否合理,過去這部分是沒有的。
像剛剛劉老師所說的,不同的使用對象,可能的情境也不一樣,如果是從科技會報辦公室或者是行政院的角度,要看:1.資源分配的結構是否合理,好比新政府要作「產業創新」;2.地區分配是否合理;3.法人有無過度集中。
因此未來要特別著重,也就是從系統當中能否有一些預警性,讓我們能夠及早介入作跨部會的協調,管考的目的是讓計畫能夠順利完成,有的問題透過科技會報的平台、透過科技政務委員、透過院裡面及早幫他協調及解決,這個未來很重要的(部分)。
如果那個機制沒有做的話,我想這一個績效管理是空的;甚至未來有沒有下車的機制,如果做得不好就砍斷。
現在不管是工程會、國發會或科技部或科技會報的共同理念是,我們對於計畫的管考並不是只有在計畫執行完畢的管考,我們用的術語不管是全生命週期,像過去的提案計畫等等到計畫結束,甚至後面有一些是要做營運管理的,整個循環會回歸到先期作業及支援配置。
第一,是否能夠幫科技部,從系統發揮預警功能及風險管考,讓我們及早知道計畫是否會失敗,而不是等到最後面才來處理,那已經沒有辦法了,因此這一個部分是配合此理念,你的系統會有不一樣的設計。
未來的管考有幾個重點:
另外,因為國發會的管考會把政府的部分作第二波配合新政府的分散治理概念,也就是系統做很多設計的同時,因為管考的觀念改變了,而系統設計的功能就會改變了,因此看進度跟執行率已經不是我們最主要的目的。
另外,過去的管考或者是績效管理是從供給方來看,自我感覺良好,如「優等」、「甲等」、「乙等」;但是(反過來說),並沒有從需求方——需求方即民眾評價——企業對政府研發出來的科技成果無評價此研發是否對民眾有幫助,因此觀念思維的改變,也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設計。
而且可以用多元管考的方法,現在所有的公務員都被灌輸一個觀念,也就是填系統,這是價值觀的措置,把目的、手段措置,因此我認為這一個部分是多元,也就是管考並不是填報考系統,實地查證也好,或者是走動式的管理,又或者是座談會到這邊來專報,會有很多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