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講到國發基金……好像還沒有完全定案,有幾個方案。
牽涉到政府跟中介組織的分工,策進院的概念基本上是中介組織,擔起內容產業的輔導、人才培育、行銷、教育推廣等等,所以這其實也牽涉到我剛剛所講的,我們內部在討論組織調整,以因應如何未來的分工。
以前溝通過。
我們原來由政府部門分工,比較是早期的業別,但走到現階段,像我們今年啟動的一些旗艦計畫,都是跨司處在整合。我們當然也希望避免業者困擾,例如像如果做動畫,到底要去經濟部工業局申請?或者是來文化部申請?其實業者真的會有一點困擾。
例如以韓國的例子,像KOCCA(韓國文化振興院)後來下面的分工,基本上都是用內容製作,不會區分產業。
但是其實影視、音這邊也不排除視覺、特效及應用,這個也是會跨。
應該是說很多計畫今年開始已經跨了非常多司處在合作,漫畫原來會在人文司的業務分工下,以漫畫作為投資成本最低的門檻之文本圖向第一階段的產製跨到其他產業,由人文司發動了計畫,因此分在ACG這裡。
所以我們先啟動了內部組織改造的部分,跨部會可能要再請政委協調一下(笑)。
文化部鄭部長其實是開放的態度,內容產業的變化,在數位革命下,所有的疆界都模糊了,包括我們自己內部的組織改造也在啟動討論,原來三個產業分為類別的方向,恐怕沒有辦法因應未來產品發展的趨勢。
據說後來工業局的預算比較高,所以動畫也不見得想要來文化部,但是就內容產業來講,好像可以整合在一起,所以不斷有聲音倡議說應該整合到文化部。
這一個倡議已經一陣子了,有在討論,據我所知,前面好像也討論很久了,可能顧問都比我更瞭解。
其實我們也是在透過各種國家的管道與力量,去刺探韓國、日本的市場,甚至希望能夠整合臺灣頻道,建立臺灣影視品牌概念往外走,這一些當然是公廣的優勢內容、民間影視之具有市場性的內容,也會是我們整合的必要。
因為成本低,所以品質不可能達到國際市場,跟周邊的韓國、中國都打不贏的狀態下,怎麼樣透過政策的鼓勵,讓業者與業者間願意共同投資,把單級成本的風險降低,但是產製規格可以拉到國際市場的基本標準。
海外市場這一件事,文化部部長一直提到國家隊的概念,核心的精神是希望讓臺灣好的內容,因為現在新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回收的機制,包括電視廣告下滑、電影票房風險不可測,及OTT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的狀態下,大家投資都相對非常保守。
但是這一些技術是需要戲劇特效、美術,甚至文字、字體的文化土壤接軌,這個都是文化部今年很重要的政策目標。當然希望公視join進來,這一些少少的預算,花在哪個刀口上,最能夠帶動產業的整體發展?這一件事,其實這一段時間我們也透過很多溝通管道,一再跟公視對焦,以上先初步回應。
所以臺灣在整個產業鏈上面,民間也一直不斷在往前衝,尤其現在影視是虛實建構,充滿想像力的產業,所以追求最高門檻時的應用,還是跟美學設計有關,所以中國雖然有非常多的錢,可以把所有的想像……比如大家都在講,臺灣的編劇為什麼想去中國發展?因為他們天馬行空想像的任何場景,中國願意砸錢,讓他們不受預算限制了想像力。
但是8K對於日本來說,要在奧運有一些技術展現,因此也是one shot的製作。而8K的應用在AR、VR跟視覺特效上,臺灣其實也在發展,所以最近中國很紅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整個視覺後製的設計,是臺灣的廠商幫他設計仙境是長什麼樣子。
對於公視電視台來講,公視有國家的支持,所以有機會可以建置一個以4K來打造,包括攝影棚、機器及後製,但是在整個產業的生態圈裡面,4K的應用,包括剛剛提到的日韓,韓國走得比日本還快,也就是整個透過光纖傳輸都要4K化,他們目標是今年,不過聽說日期也延後了。
所以這一次公視的建置,其實是非常小規模4K的示範中心;但是在戲劇的產製上,公視以外的產業界,基本上已經開始有4K製播的上下游陸續生成,只是他們很單純生產某一類的內容。
某一些內容因為國際市場已經有需求了,所以業者——也不只是公視——有一些影視業者,尤其是做戲劇的,因為如果要往外賣的話,基本上都是先用2K、4K,只是賣到臺灣電視台的時候,還是HD的播映環境。
其實我們這一波在過去預算時,其實我們一直對焦,老實講,給公廣這一些錢,在所謂4K、8K的升級,就硬體的需求其實不足以全面性升級,以韓國來說,他們今年希望cable是全面4K,很現實的是,臺灣其實到今年才拼完全數位化,我們還沒有數位化完整。2012年才從SP到HD,才真正邁入Full HD,現在整個電視播送系統未達2K。
簡單的回應是,剛剛顧問很犀利問了幾個問題,包括4K、2K整個生態產業的未來性,會不會投注一下子又過時了?另外一個是,市場到底如何打開、國際行銷如何往外走?
我代表文化部發言,不能代表公視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因為我主管的業務跟內容產業有關,因此您剛剛問到的幾個面向,其實是文化部在政策上,要扶植整體內容業者一起面對新的挑戰,公視是內容升級或技術升級很重要的策略基地。
可能不只是SOP流程,還有包括預算的共通分擔,這個確實在多平台上,或者歡迎中華電信也成為投資的一方,大家共同投資一個單集製作成本,相對趕得上國際競爭的水準。
因為昂貴,因此希望透過公廣資源建置,讓產業能夠升級、門檻降低,這是這一個案子很重要的精神。
但是,如何運用這樣的設備,其實在器材、業界看到市場的已經開始建置4K攝製的設備,或者是後製的特效應用,但在時代劇或者是歷史的題材上,是否在基礎的建設上可以有一些類似影城的概念而建置起來,其他傳播公司或者是其他的商業電視台,在做時代劇的時候都可以降低場景重建的成本再運用。
另外一方面,有關於內容力的提升及美學的提升,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4K的運用也需要有新的想像,臺灣一向都是硬體基礎建設很快,4G到5G都有時程表了,但是在內容上我們消費的都是國外為主,因此也會期待在這一個計畫裡面,公視跟委製單位及業界共同把製作水準、資金單集成本能夠提升,因為4K的內容,將來不管在任何的平台,業者或者是中華電信MOD變成台灣原創內容的提供者,這很重要。
使用還是會有一些專業的門檻,在數位環境裡頭越來越兩極,可以用簡便的設備製作,或往4K越高段製作,我想公視這一套,文化部的角度期待的是產製升級到4K後一家電視台先行建立SOP,例如4k檔案非常非常大,如何有效能的管理。整個製播也會面臨新的流程調整、遇到新挑戰,希望透過這個計畫而能夠建立有效能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