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教授跟王博士也有說明,當我們看到這個公式的時候,一般來講在螢幕上會用負面衝擊乘上機率等於期望值,這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我想討論的是剛剛講的重點,我們目前看到的衝擊構面是有幾件事可以想一想的,第一個是可識別性,可識別性其實分成了直接識別、間接識別及不易間接識別,如果直接識別的話不會是5分,而是爆表,是不可以有直接識別的情況。為什麼5萬筆以上的資料會是1分呢?這個事情我不是很理解,資料量對衝擊構面的影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