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圖面的檢討,這一種技術、圖面的釐清、設計的釐清,像很多業主單位為何會變更?因為看到很多漂亮的外觀圖,但是裡面的空間也不是很清楚,這也不能怪業主,因為當初給他的東西,他也不曉得,不能很鉅細靡遺瞭解建築物的外觀與內在,因此BIM的技術可以解決這一方面,謝謝。
以前不可預測的工程品質風險,以前是看不到的,我二十幾年的工地主任(經驗),很多地方我也看不到,透過拿到2D的設計圖也看不到;今天有BIM,我覺得非常幫助,能夠事先把問題找到,而且可以事先解決問題。工程可以碰到的問題,用BIM可以釐清,如果現場去灌漿,如果不看,不去施工查核.當然會有問題,那個是施工的問題。
對,還要一直延續,這樣才能獲至正確的施工品質。
回覆答案給BIM的從業人員,他再去修正模型,然後再出施工圖,這樣就比較正確,還是要經過此流程才能得出正確的施工模型。
我們的施工團隊都非常專業,你看圖可能不懂,但是拿模型給他看,他就知道怎麼做了,一般的BIM技術是在施工前作檢討,所以我們設計單位到施工單位,施工單位到施工前應該是前一個月,就要把所有的問題檢討出來。檢討出來也不是BIM的從業人員去回答這個問題,像今天檢討到建築結構有問題,今天檢討到結構跟機電有問題、有碰撞了,這個是什麼?這還是要回歸到專業單位,因為有些是法規的問題,這個還是要請設計單位來回覆這個答案。
但是學軟體可以在課堂上學,但是如何運用,像這個模型如何出圖、出數量或是這個工程如何出一些3D剖面,這個是能夠作為施工現場指導用的工具,因此我在現場的時候,會出3D的透視圖來跟廠商溝通。
我覺得學BIM有兩個,一個是軟體的操作要會,第二個是怎麼樣把BIM用在工程,這也需要學,這要在工程現場學,才有辦法學得到,因為現在沒有公司教你如何蓋房子,一般蓋工程一定要在現場學,光課堂上講的,可能沒有辦法。
透過這一些講師,他們有時會帶來一些新的工程觀念,工地主任的教材也都是工程委員會去編的,有一個共通的回訓教材,大家會有共通的語言,甚至在執行時,會有執行的標準,不然有時我講的跟你想的不一樣,大家對BIM的認知不太一樣,會產生很多溝通的時間。
像我有上過工地主任240個小時的(課程),然後取得證書並參加考試,工地主任要四年回訓一次,像我們所說的,工程技術會不斷進步,因此回訓的效果不錯,四年要回訓一次。
BIM的落實,我覺得BIM的從業或者是各單位一定要知道,BIM可以做得到跟做不到有哪一些,這要先釐清,這樣就不會誤會了。
像我們交一大推圖給管委會,還有給一些管理維修手冊,進入BIM時代.現在是交給模型,雖然版本會升等,每一年會有一些新功能出來,這個模型當時可以操作的話,是可以繼續使用的,這個是軟體方面,我針對這一些問題來作分享,謝謝。
像未來50年很多都是設備要維修,結構體不太需要維修,也可以在這個模型資訊裡面展現,非常方便。
在設計端、施工端,這個模型可以結合我們交給使用單位或者是管理中心,可以將這一些物業管理或者是警報、消防的系統可以結合在這裡面,舉例來說.可以知道五樓的辦公室是不是有緊急事故,在這個模型當中都可以展現這一些數據.供管理中心人員做緊急判斷及疏散。
現在用3D.設計單位說改圖不用改到天荒地老,你要出一張剖面圖,5秒鐘就出了,只要你模型建起來,出圖是瞬間的,但是非常快速。出圖快速.讓設計單位更可以把時間花在設計上.而不是畫圖上.
2D的圖說都是來自於人,我遇到過設計單位,因為設計變更要改圖,我碰過的是沒有一個工程是不變更的,都在變更,有些是因為使用者需求、有些是因為施工工法變更的關係,都在變更。以2D方式改圖都要改到三更半夜.
我常常說用到BIM技術之後,就不會再用2D,現在為何要拿智慧型手機,以前都是拿BB call跟大哥大,使用性就是有其好處,也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而且可以降低很多不可預測的風險,我們拿到2D圖說可以蓋起來,但是很多風險是看不到的,2D的圖說沒有辦法展現。
而BIM的技術很大的強項,能夠模型建立起來,事實上可以事先發現問題,像建築、結構、機電的碰撞問題,在模型都看得很清楚。
我們會發現在CAD上,這個圖都是核准的,但是建置起來像樓梯的位置發現會相碰撞。當然這個技術不能代表工程的全部,今天現場要灌漿,今天要叫材料,現場施工品質查核,這個是BIM沒有辦法做,這個是工程人員要去做。
但是現在卡在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是依圖在施工,我們的工程都是3D,但是我們讓他們的圖是2D,要建3D的工程永遠都是少1D,像管線這麼多,在這麼多的角落,真的是靠2D,就是頻率波,要有很多剖面,還是有很多不可預測的施工風險.而且.現代建築有很多是不規則的建築物,雙曲線的建築物,我們拿到設計圖,看一個月,可能才看30%,懂這個建築物怎麼做或者是工程怎麼做。這就是現在靠2D圖紙來指導工程的現狀.做好工程.困難度高.
很厲害的工地主任有在建模,但我們是腦袋在建模,很有經驗的工地主任,其實觀念很好。
首先圖說不一致,我這邊有很深刻的體驗,時常工地現場在灌漿,會忽然發現這邊有一個窗戶、這邊有一個樑,但是圖面上我們拿到的都是核准圖,也就是這一份圖會到施工人員的手上,是經過很多單位,他們都核准過,不過我們都是用人工去判讀這一些圖說的正確性。因此會有施工錯誤產生的情行.
大家好,我是附議人,我這邊分享一下,因為我是重BIM的使用者,我本身是工地主任出生的。
大家好,我是附議人Alex,謝謝。
另外,我認為關於出國自主性是不是很高,這個是拿出來跟大家討論的,謝謝。
我今天看到的是六個月到四年的這個漏洞,我想再提出來跟大家提醒一下。
希望到時可以帶回去行政院討論的是,出國六個月,然後不到四年就立刻跑回來,然後持續有保險身分的這一件事要如何杜絕,希望到時會後可以帶回去,因為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補充,我希望這到最後可以防堵方法。
我也很認同僑委會的說法。
像僑委會也有提到,其實有時有一些旅外的國人比較難以識別為何旅外,有一些旅外國人長期不在國內,對臺灣的幫助滿大,因為他有時在國外會幫忙張羅臺灣需要在當地國際一些互動的事宜,所以希望不要把所有的旅外國人都認為不能辦理停保的對象。
如果願意有一些原因,讓人家比較難以接受停保的話,復保的門檻之後也應該要提高。
我另外傳達一下其他組員的想法,像王醫生認為不要停保,不然不管什麼原因出國,停保之後復保的門檻要拉高,因為他認為社會保險的用意是互助,全臺灣的保險是互助的,年輕的時候覺得用不到,等於是幫助老年時的自己。
像遠洋漁船跟外交人員是比較可以接受的,留學生接受度稍微比較低一點。
我才會覺得在停保的規範,要允許一個身分的人停保,真的要謹慎再謹慎,不能隨便同意他停保。
有聽到的保險司跟我講另外一個規定的問題,我如果有說錯,請科長幫我確定一下,出國六個月以上你可以停保,出國超過兩年就會退保,但是出國兩年之後,如果在兩年至四年期間回臺灣的話,又可以立刻恢復你的保險身分,當天就可以了,如剛剛所講的,像這一個漏洞還要稍微再更大一倍。
他們什麼時候回臺灣的自主性其實是夠高的,他們的經濟能力好,而且他們的人生也沒有被誰限制住。
最後,我們認為最不應該停保的是,比如被派出去的,又或者你是臺灣人,但是後來決定到國外經商,不管是在中國或者是其他國家,又或者是其他旅外的國人,我們認為這應該要繼續保下去的人
留學生經濟能力一定沒有像經商的人那麼好,因此他們是否可以辦理停保,這個是第二等的部分。
接著是留學生,分為中國留學生與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回國頻率選擇的自主性可能比遠洋漁工或者是外交人員稍微比較高一點,他們要不要回來並不是取決於有沒有被強制的因素,而是來自於自己經濟能力的因素。
這兩個類別的族群,其實他們在臺灣境外或者是回來境內的選擇性是比較低的,如果要強制不能作停保,要繼續繳費用,這個比較困難,更何況還要同時支付兩地的保費。
根據我們簡單討論,其實這個共識要取得是滿困難的,簡單來講像遠洋漁船的漁工及外交人員,我們會覺得本身要強制讓他完全不能停保,而繼續繳費用的話,我們覺得稍微有一些不通人情。
第八,當地有沒有適合的醫療資源。
第七,這個人的身分是否可以識別。所謂「可否識別」能否很清楚知道目的是在做什麼,如果我們要取得他資料的真實性夠高。
第六,他的收入成本有或無。
第五,有無強制保當地的保險,這會影響到如果不讓他停保,可能會同時繳臺灣與另外一個國家的保費。
第四,長期旅外,也就是兩年以上導致被退保。
第三,回臺灣的頻率會在六個月以上可以停保,兩年之內就不會被退保的狀況。
第二,因自行工作需求而出國。
第一,因公家單位需要而出國。
像遠洋漁船的漁工、外交人員、各國家留學生、中國大陸留學生、民營企業派出之境外台幹、在國外自行經商國人、在中國大陸經商台商及其他不太確定原因的旅外國人,針對這八類有一些特徵,我們在判斷這個族群是否適合作停保,共有幾個原因、特徵:
大家好,我們這一組在討論的時候,我們把這一些人員稍微作收斂,我們把各個國家的留學生集合成同一個留學生及在陸台生,我們簡化為簡單的八位。
我知道精神上的東西很想極力排除,但是技術上的門檻,我們只能盡力去做,這個是我想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