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些單位都是因為開放的資源有互相的連結、交換的經驗,他們知道可以用合作社的方式來做新創跟資訊結合的勞工,我覺得這樣的經驗,其實很值得我們臺灣去參考跟發展自己的數位經濟。
在2019年11月的會議上,已經有好幾個,包含法國、巴塞隆納跟巴西的運輸合作社,他們已經成立大概一年至半年左右的時間,也都是在包含像food panda、戶戶送新興產業都是以合作社的方式在組織他們想要做自己的運輸合作社。
讓我非常欣賞的一點是,在整個討論制定方法的過程中,也會把制定方法的這一件事重新思考一遍,包含假設我們現在現在要做一個所有臺灣合作社的地圖,作為一個資訊放在網路上讓人家查閱,大家想到設計地圖,第一個可能會想到用google map,把所有的點訂出來放在網路上,但他們連設計地圖的這一件事都可以重新思考,然後找到新的思考方式,我覺得這一些包含參與式設計、技術上的介入,及實際參與合作社很有經驗前輩們的經驗分享,這些都應該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重新討論,我的分享大概到這邊,謝謝。
包含:用不同的語言來介紹平台合作主義的模型、提供法律的模板、數位經濟的分析、合作社的共同數據、客製化的開源勞工平台,平台合作社生態系的介面地圖、管理工具、金融工具及平台合作社的案例研究,及維基百科的資源室。
最後我想講一下,關於在設計合作套件的時候,包含他們的方式也是非常新穎的,這個平台合作社的發展模型,包含了幾個項目,其實剛剛幾位先進們提到的重點都包含在裡面,我就簡單復述一下。
用互聯網來發展經濟或者是用應用程式的相關東西,其實在github或者是在wiki的系統下都有很完整的資料在那邊。我覺得如果假設現在臺灣真的有經濟支援,或是政府單位願意發展這樣的資訊內容,其實應該是以完全開放資訊透明的方式,把我們所獲得的知識比較容易接觸到,像剛剛老師們提到的課程或者是研究,另外在網路上可以第一手獲得,所有的人可以很容易獲得這一些資訊,這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有關合作教育平台的部分,現在如果要把合作社跟平台的技術結合的先驅,其實我覺得就是平台合作主義的倡導人,也就是紐約新學校其實已經發展很多現成已經有的工具,像他們發展出platform development kit,他們已經做了平台合作社開發的套件,很完整地放在網路上。
另外,去年在紐約參加國際平臺合作大會,會議上的資料其實都是以完全串流的方式,把會議松討論的所有的議題都放在網路上,我覺得這樣的資料對發展合作社或合作事業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也跟幾個朋友一起合作,把會議的內容都翻譯成中文,然後我們也很希望可以趕快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我另外講一下,像建立亞洲平台跟教育平台的東西,這個小冊子是我們過去在2018年參加香港合作松的時候,有來參加過「拍腦會」(Panel)的這一些合作社單位,他們資料整理、遇到技術上的問題。
第三個,跟地方資源的結合,像于老師提到的地方創生、社會信用,包含在地照顧及社區的經濟都可以融合在裡面的一個系統,所以我覺得合作社或是平台合作社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合作社可以跟物聯網、平台技術結合的話,可以提升國內的經濟競爭力。
第一個,合作社作為一個比較公平的經濟制度,可以提供一個架構,讓大家來作發展,但他也同時需要像一般的商業組織一樣,有新創或是加速器的這一些輔導。
對我自己而言,我作為一個年輕人來說,在去年也做了很多臺灣合作社的研究,然後現在也在看平台合作主義到底對於大家有什麼好處,我覺得剛剛幾個老師們跟前輩們都說得很好,像合作社或平台合作主義同時可以解決三個問題:
其實這一些累積下來,到去年我們發現這一些累積如果政府沒有辦法可以再進一步提供更多的資源情況之下,其實我們還沒有辦法把平臺合作社的這個想法,就是讓更多人了解他的好處是什麼。
另外,2018年在香港的合作松邀了許多不同的,比如程式員、設計師或是合作社的成員一起來參加,然後透過黑客松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那次黑客松的過程中,我們選出三個我們覺得很好的case繼續發展他們的案例,他們分別是司馬庫斯合作社、食物銀行、Let’s coop的case。
我可以簡單講一下,我們過去在C-Lab曾經有做過的一些活動,主要是在兩岸三地,也就是臺灣、中國跟香港都曾經辦過召集各個不同領域的合作社來參與,然後跟我們分享他們現在發展上的困境及他們需要那一些技術上的支援。
大家好,過去我曾經參加C-Lab的數位人文計畫,所以才對合作社開始有研究。最一開始其實我大部分是在做臺灣的土地迫遷議題或者是亞洲的文化研究,然後自己慢慢發現在亞洲做這個文化或是藝術產業的人,其實很多是臨工或是個體戶,大家都必須要面對經濟上的問題,所以才慢慢開始研究平台合作主義。這次我主要會講關於亞洲平台(國際連結)與教育平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