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如果不考慮 TIB,我們今天回到正常的上市跟上櫃,臺灣是要發奮的,當新創公司如果只做臺灣單一市場,可能可以,但是如果像我們同時做好幾個大市場,其實我們都燒錢去 flow,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公司要同時有成長的動能,這兩件事真的是非常嚇人,這個是第二個會遇到要思考的。因此難免會思考日本在這一方面相對來說比較友善,他們也允許成長性的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同時上市,也同時具備一定的流動性,來幫助現有投資人來幫助出廠,幫助公司取得更好的資金,所以像剛剛校長講的,我這邊也分享一下我們會遇到的一些實際狀況,也跟部長分享。
我覺得從公司的困難來講,其實臺灣政府有所謂的 TIB(臺灣創新板),當然它放寬很大的限制,但是它沒有流動性,因為現在目前還是有限制 TIB 能夠去買賣交易股票的,大概只有臺灣可以交易股票受眾的,不到 1%跟 2%,其實就限制了所謂的這些 flow,TIB 的立意良善,所以這個是新創公司第一個在臺灣考慮上市,也會思考 TIB 是不是我們的,如果沒有的話,老實說現有的股東也會非常非常猶豫。
第二個,讓新創事業可以放寬一些 criteria,因為如果現在要叫新創事業賺錢,不是不可以,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在這間國際資本市場拓展的時候,我們今天要把更多的錢投入在市場當中,但是這樣子就很容易燒錢,我們今天要把油門減少,要符合臺灣的市場賺錢,就會影響到我們在國際市場前進的速度跟可以運用的基金,以上跟部長、各位長官分享,謝謝。
我講特別的原因是,臺灣的 soft company 大概只有 50 家,美國有 1,000 多家,臺灣的資本市場裡面,這 50 家占臺灣的市佔率只有 1%,美國將近 30%,以臺灣的環境,我們對於公司來講,老實說從數據上看起來相對沒有這麼重視,這件事我覺得是臺灣的軟實力,因為軟實力可以變成實際上的策略,不管是在政治上或者是經濟上,都可以幫助臺灣可以準備更好。
第二個,剛剛有提到很多公司其實在資本市場,也就是到底未來要在哪一個地方上市,如果臺灣的資本市場提供給這些我們成長階段的這些新創,有更多永續的能量去幫助我們在國際市場持續耕耘的話,我覺得會留住軟體人才或者是臺灣優質的新創產業,很有幫助的,這部分臺灣目前其實有允許科技事業的一些辦法,讓一些公司可以上市,在臺灣上市是可以的,這一件事其實在全世界算是滿特別的。
希望還是從整個新創的角度來看,並不是從單一的公司來看,我們期待未來數發部把數位產業當作是未來的產業,就像我們過去早期臺灣扶植 IC 產業,到之前的 Bio tech,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戰略產業的定調。這個是第一個。
目前 Pinkoi 今年是第 11 年,我們很榮幸可以從台北出發,目前在香港、日本、東京、中國大陸上海都有公司,謝謝。
消費者這一端也就是幫大家找到生活中很多客源,Pinkoi 其實很多都是所謂的標準品,他們穿戴在身上其實可以創造出很多獨特跟特別的感覺,所以我們同時服務 B 端,同時也服務消費者。
我們跟前面幾個創業者不太一樣的地方,我們不是單一個地方,我們同時服務 B 端、也符合 C 端,其實 B 端就是在中小企業不管是設計師或者是品牌事業,幫助他們透過我們平臺、軟體把生意做得更好、接軌國際。
部長、各位長官,我是共同創辦人 Peter,大家可以想成我們是科技軟體公司,你可以把 Pinkoi 的 Amazon,跟 Amazon 一樣,我們是專注在販售的商品跟培育的對象,都是生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