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林醫生這個比較短的回答,其他的是他是醫生在執業,他認為不要出現前面的相片跟logo,他們會覺得被健保署特別對待,但是他們說底下回答你們他講的沒有關係,他本來都已經申請好了,最後考慮覺得會避免他執業的困擾,因此希望我們幫他po。
我們沒有做營運。您我們不用主持、營運,我們提供平台,會幫他們算說是有多少人想問哪一些問題,然後告訴他們,請他們去回答,除非有一些比較不好回答的就不回。
我認為我們可以提供給他們一些value,而是在他們既有的公共事務領域當中的,像分級醫療當中,專員、科長這一些願意在我們平台上回答這幾個問題,成功說服了他的關鍵原因是這一些是他們原本在談不是相對安全,而是有爭議性的(問題),他們時間到了要放出去就放了,社會上反擊再來一一化解,有時他們會被罵臭頭,像有一些立委對他們有特別的壓力,因此這個東西是民眾的理解,而讓民眾支持如何做的時候,對於如何說服某一些利害關係人或者是面對立委,其實都是一些助力。
您在推開放政府,您應該在各部會做開放政府的事,會不會遇到類似的事?
有風險之外,還有loading。因此要這樣做,實際上會遇到很多不同的方法、理由拖……
我們拜訪司長,他們回答的比較平衡一點的方式,再者是他們希望可以有理性思辯跟討論的過程,即使首長想要這樣用,也指定誰當窗口,但是我們遇到窗口之後,還是遇到很大的抗力,也就是不太願意配合。
……我不知道這樣講會不會太過,就是政府在文官體系內,對於一個政策更開放來回應民眾聲音這一件事,還沒有討論到形式怎麼運作,基本上就有一些限制。
是。
沒有。
我們也會嘗試聯繫,但是通常要失敗很多次,像這一個議題是有的case有回應,這一個還沒有得到環保署的正面回應,但是透過院長或者是部長信箱會去回,這一個議題的確有人關注到連立法委員為這一件事開公聽會,而在公聽會參與的跟政府單位參加,後來就有,當時是環保署的處長參加後推出來的。
我們要開那個議題,也就是多少人在關注這一個議題,我們透過臉書粉絲專業,也就是看有多少人關注這一個議題,然後還要看是否cover得來,如果現在量能能否cover。
是寫客服信箱。
是其中一個使用者說希望開這一個議題。
是先說有一個議題。
這些人我們有跟他聯繫過,他有說願意回答,並沒有保證百分之百回……
現在是進入一個設計才問,在那個介面上問的是議題中的問題。
可以問了。
我們是用分議題的方式,如果是我們目前還沒有在討論議題的,也沒有辦法。
沒有錯。
對,是持續性的測風向,並不是一次性。
長時間都在我們這裡投票的時候,知道多少比例的人現在要投什麼。
對。我們覺得對公共事務的討論,而且已經達到相當的人數,其實已經比隨便的人投還來得有意義一點。
的確會有問題。
我們解決的只是這一個社群大到的程度,好比有幾萬票,已經大過在做民調的有效樣本數。
目前是在聲評坊有註冊就可以。
是有某一程度的人在關注了,當有權力的人可以來回答,如果有意見結合,或者是中間透過幾次的投票,最終民眾參與的過程,所達成的結果是,最後的結論過程要被透明。
有的人會有訴求,有的人連訴求都沒有。只是問了問題,想要知道我想要理解或者是有疑惑的,也就是覺得你講這個議題,我都聽不懂,像DRG就是這個狀況。我希望媒體報導都很對立,且對立很嚴重,應該是非我族類就說是觀念的錯誤,並沒有對話的,有的中間的人雖然沒有表態,但有交集的地方,但應該可以更充分理解,每一個人提問的目的不一樣,因此在設想的時候,當下社會上已經有基本關注的氛圍了,並不會是我家門口被擋到……
其實我們做了以後,也發現有你剛才講的幾個點,我們後來要找方法,一下子要達成的題目太大。像政府有要做,而來採納民眾想法的意見,只要在當下這一個時間點上,做民眾care的問題,也就是會屬於公共事務性的問題,可能也談不上議程。
(點頭)
沒有錯。所以我贊同「Join」的存在……
我們是希望可以讓一般的人可以參與,而最終這個成功,不管媒體、政府及民代,他們有一個管道讓一般人民心裡在意的聲音,民意在意的跟政府想像的不一樣;像加拿大牛肉跟DRG的問題就有這個問題。
比較想要知道、想要問的,民眾可以透過投票來表達,並不是剩下比較近的利益關係人,或者是社會上地位比較高階的人來參與及讓他們表達而已,因為現在社會上比較有參與度、有能力的人是名嘴,當下社會上比較熱議,只看到名嘴想要知道什麼,要聽政府的意見,媒體報導就是把事實加上一些某種媒體想要的效果去處理而產生,另外一個就是聽名嘴怎麼講。
可以這樣講。也就是要簡單到連……我知道簡化這幾年來,我阿姨跟姨丈,七十幾歲的人完全不碰,現在會碰了,他們可能只用了FB的百分之十五跟百分之二十的功能,但是已經用了滿愉快,就分享照片跟去哪裡玩,像有辦法把公民參與的透明度漸漸發展出……像FB一樣,是很簡單的方式就可以找到參與的方法之一條路,參與的人就比較多。
一般人想要問的是似乎讓一般人更容易進來。
不理解就不會參與。
像公共事務都不太瞭解,像剛剛提到的這一個「醫檢官」的議題,會覺得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對於每一件事都可以參與下去,而沒有辦法消化一些……
這個討論的過程,我們也有問了一些我們的使用者,一樣是剛剛講的,對網路參與方式有熱衷度,對文字有一定掌握能力等等,至少才會採用;如果不是的話,就不會follow並且參與這樣的過程。
這個是當時談的觀察。
另外一個是政府選定的。
好比像共享經濟、Uber等等。
或者是聽得懂別人在談什麼。
利益關係人可以參與這個機制,要的話就是很直接,如果是社會大眾而言,否則是要達到某個層次。
我有一個觀察,不見得是正確的,它是某種菁英在網路上集體的參與過程?
您剛剛有提到與數位經濟、網路有關的,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有局限性?
同意。
對立的意見如何處理?
問大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