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一個共識,都是環保,需要有教育的力量,慢慢做出來,百年樹人的工作,我大概講到這裡。
不管各個地方好的理念,是不是都有一個地方可以把它來做放大的聲音,像我們店附近有很多環保人士,但是不集中,我沒有辦法做到30公里、50公里以外的人全部都篩選過進來,因為我們的聲量不夠大,因此這個會希望在教育的部分,我們在做教育的部分,怎麼樣愛地球,我們是到學校去,甚至學校的學生不用錢,這樣兩年做下來,接待了一萬名以上的小學生,但那個很耗費能量,雖然他們不用付錢,但我要花錢,你知道嗎?二十個人,每一次要兩、三個小時教育出來。
就像我面臨到所謂的塑膠袋的問題,第二階段連塑膠袋都不賣了,雖然我(開)超市,我辦了一個活動,我鼓勵消費者,也就是把你舊的紙袋帶過來,給你獎勵金1元,有人臨時沒有帶,就給他使用,也就是袋入環保、袋出共享的概念來做,但是還是一樣,很辛苦,因為只有我在說,所以我也得罪不少顧客,因而少了不少業績,因此各位愛護環保的話,就到我的店裡走一下(笑)。
剛剛方總提到的,不管是甘蔗吸管或是什麼吸管,事實上有時對業者來講,第一個面臨的是,那根吸管的成本到底要多少,我賣這一杯飲料才多少錢,那根吸管是3元、5元,很貴的,所以不是只有材質解決的問題,而是我們怎麼面對到還可以維持品質。
我在看減塑的時候,我也在看環保或者是什麼,如果電動機車一年可以補助多少億,不管做減塑或是環保不能弄?小小一個東西,如果大家辦活動,如果送了贈品,然後有環保概念的東西,這個用獎勵來做。
我強調如果類似像這樣子,那個效果多好,沒有花很多錢,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颱風天不要到海邊去玩,當然也要有開放長官的心態,不然那個小編可能會出事(笑);是不是有這樣的資源,可以常態性做下去。
像今天剛好有一個影片出來,中小企業處來訪談,剛好有遇到颱風前,好像海洋委員會那一篇FB「我可能不會救你」,引起多大的迴響。
可是我們都知道,這些年看到影片的啟發是看到之後覺得應該要做環保,但是這個部分沒有辦法就將業者自己本身獨資、自立就可以拍攝出或是營造出這樣的氛圍,必須是持續性的,政府的確是有這樣的資源持續性來做,但不要那麼制式。
教育的確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這幾年我們在推廣環保、土地及農藥,我們是業者、營利單位,然後又要再談教育,其實在效果上是會有折扣的,因為消費者會認為你要賣東西,所以你再講環保是要賣東西,因此不容易。
臺灣終於一直在談環保的問題,而且真的在落實,我們都在談留給下一代什麼,就像我們成立有機超市一直在談,希望未來農業不要再灑這麼多農藥,因為臺灣的農業使用量是全球的34倍,這麼多的農藥在我們的土地上會造成污染,但是這個我們看不到,因為比不過一隻海龜裡面鼻子有一根塑膠管,一個影片就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
謝謝。
其實我要表達的是通路、零售業者,我們沒有研發的能力,所以當政府要推出減塑,像剛剛方總有提到,不要用塑膠吸管,要用什麼吸管呢?如果可以告訴我們哪裡有合法、合格的東西,當然更好的是我們延伸上去,臺灣應該有這個能力、力量去整合研究的單位,先開發出替代材質來,告訴我們什麼好用、真的好,就直接使用,這個是比較能夠無縫接軌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