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我個人跟朋友討論時,我們不會以跟在地的長輩合作為主要,而是服務在地長輩,因為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的發生,基本上可能自己做產業,我們讓當地的老人家來參加,而不是輔助你去做出什麼東西,會導致變成是這樣的型態而不敢合作,怕會再受傷害。
我個人覺得對於這一些計畫與核銷給青年一些彈性,地方的派系問題,我覺得是需要長久的問題去解決。
再加上政府單位對於這一些計畫都會有一致性的指標,也就是覺得這個東西好像寫得很好,但其實並不是對於這一個社區有意義,會強加於在這一些計畫在裡面,會變成大家都做一樣的,真的有發展性、前瞻性嗎?真的是不見得。
因為我現在是在蘆竹湳社區,這之前有參與過一些單位的運作,那一些單位讓我會很卻步,我曾經因為這樣子,對於社造及在地青返或者是青創的議題有一點排斥。
這個是很多青年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現在慢慢有一些單位自己做自己的,也不願意申請計畫,也不見得會去跟地方社區來作強力地連結,反而是今天自己做產業發展就好了,地方產業怎麼樣就是被我利用,反而沒有辦法幫助到地方產業,各自覺得各自被利用。
再加上這一些計畫,最後年輕人的成為工具人就變成用來幫助這一些協會的長輩去作核銷、寫計畫的工具,所以這個是很大的問題,而這一些行政程序又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去做,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真正計畫這一個社區來推動。
另外一個問題是,政府在推動的每一個計畫,像水保的青返或者是農村,又或者是勞動部的一些計畫,其實綜合這一些計畫下來,包含客委會的天守團計畫,這一些計畫都有相似處,但是政府單位並沒有把它做統合性,也就是在農村下發展,會造成很多案子被重複申請、利用完之後,最後這一些村莊、農村沒有得到應得的發展,這一些人的產業在那邊沒有得到分級,利益分配完也就解散了,這個是很大的問題,也就是跟臺灣的馬路是一樣的,沒有一個統合性去建構我們的地下網路線,反而是想到一個東西就丟一個東西,就會變成是這樣的問題。
像有一些地方不一定都是社區發展協會,有一些是地方發展協會,跟產業協會其實是同一批人,他們是為了各自的產業利益去做,但是他們並不願意有大方向或者是共同性的整合,反而是把這一些計畫當作利益分配的項目。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會造成很多的案子是不了了之的。
謝謝。
對於我們這一些從社運,或者是這一批學運之後青年返鄉來講,到後面會有失落感,然後漸漸離開的問題。
這個對我來講,我覺得青年返鄉、創業要在地方去做一些社會企業,首先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這一步後來之後才是商轉的問題,商轉基本上是制度化,對青年來講是還好的,因為這一個東西是可以學習的。但是當地方長輩溝通及利益派系,這才是很大的問題。
當青年要回來做整合、溝通時,實際上是辛苦的,他們沒有辦法真正很好,不是沒有辦法跟這一些長輩溝通,而是這一些長輩實際上是帶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及思考模式進入這一些東西,所以反而青年回來,到最後是一個沒有下文的發展,這樣其實是不利地方產業長期整合與永續。
地方派系在社區協會,因為蘆竹湳其實算是一個很好的協會,在裡面的運作其實算是和諧的,但其實有更多的協會是地方派系協會,每一個地方協會,他們各自都有自己想要把持的一些資源。
各位好,我是傳統聚落協會的專案管理,今年開始跟著大家去學習,自己以前一開始會返鄉是做社會運動,後來才轉到社造。對我來講,在做社造及青創的這一個部分,有一些疑問是我們在這一代最根本的疑問,因為很多返鄉青年在進入社造圈之後,都會有一些地方派系的問題,這些的問題都是解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