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是有關於文化園區,像剛剛提到是屬於經濟部工業局及各地方政府的觀光局,其實文化園區就像是宜蘭百工的推廣方式,也就是以廟宇的所在區域,因為廟宇產生出來的技藝。
當技藝可以被保存的時候,有兩個現象,一個是個人,一個是規模的,規模的部分就可以透過觀光工廠,也就是透過經濟部來協助。
我們先針對臺灣傳統金紙、香的技藝如何被保存,我們先認定需要被保存的,接下來做的是文化資產的提報、登錄,然後必須循這一個法定程序。
我只是說討論的方式如何進行會更好。
我覺得接下來討論,也可以由文化部來主導,因為他會比我們更熟悉討論的方式。
我的意思是,是否要把它認定為有形或者是無形,這個認定的方式可以是居民,不需要透過學者或者是專家來認定,可以透過民間認為是需要的。
技藝如何保存,認定方式有可能是在地的居民認為這個技藝需要被保存,但是它不需要透過其他地區的人要不要認同它是否被保存,因此硬把它分類出來跟討論,其實也很難。
其實她講的是對的,有時不需要把它分那麼細,因為文化是橫向的,這樣變成是垂直式的思考。
如果扯到其他的宗教,我覺得應該失焦了。
不好意思,我覺得剛剛老師的論述我認同,但是我覺得似乎失焦,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在臺灣,我們談的是臺灣民間信仰中金紙、香的技藝,應該是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待這個東西,這個是文化認同度的問題。
(點頭)
剛剛有提到臺灣百香、百金的概念,其實是原自於宜蘭百工,宜蘭縣有一百項傳統的工藝,列為宜蘭百工的方式,我已經有一點忘記那個廟,以那個廟延伸出來的,一樣兼具觀光的效益。
回應剛剛所提的,我提這一個案子其實是著重在職人的保護,相對是技藝保護,如果有觀光工廠的時候,有一些條件出來,反而阻礙了一些沒有資本額,它的空間有限,但是擁有優秀傳統技藝的人的發展、生存。
針對環保署之前的管制部分,因為金紙、香會影響出來的是燒香跟金的行為,這個是宗教儀式跟禮儀,並非風俗習慣,希望在管制策略拿掉,而不要用狹隘的法規來定義宗教的審慎儀式。
我總結一下,我們的想法是,不要用狹隘的法規來定義宗教的神聖儀式,接下來的討論應該要跳脫到環保的部分,應該要回歸到文化這一塊。
就是參考國際的學術期刊,很明確指出香的煙霧,像致癌或者是有效達到室內空間的殺菌,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是有害或者是無害?如果學術期刊指出是正面性的,我們應該是依照國際的衛生單位標準來看。
剛剛有一點失焦了,因為跑到環保的議題上,我再回應環保的部分,我剛剛所說的學術期刊都是正面性的,並不是如與會人士提到有一些危害,其實國家衛生研究院很明顯指出。
是材料。像製香就會有所謂的藥香。
這個部分是關於PM2.5,這個研究報告明確指出香的煙霧是可以用來殺菌的。
補充一下,因為剛剛有提到PM2.5,我今天帶來的文件當中,其實有一份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提到煙霧可以針對治菌跟殺菌有一定的功效,也把這一個部分列入參考。
因為市面上看到的材料,不一定就是環保。
有一個建議,就「環保材料」的部分,是不是可以把「環保」二字拿掉?因為「環保」的定義有時是一體兩面,未必真的就是環保。
我提供一個意見,這個是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印製的(資料),目前放在宮廟一樓,其實看板上很明確指出是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印製的「以米代金」。
應該說媒體的曝光,不曉得內政部民政局或民政司在執行以米代金、心誠則靈、與時俱進,是否已經涉及到憲法上的違憲疑慮了?
我剛剛的文件提到的是「碳封存」,並不是「碳排放」。
在鵝黃色「困難:學藝者意願」的部分是社會地位。
我提這一個提案另外一個用意是希望國家可以強化職人的概念,如果是強化職人的概念,可能跟觀光工廠就會有一些抵觸,就我自己走訪一些傳統的手工香、業者,他們幾乎是個體戶的形式,經濟部會如何輔導這一些職人?
在家裡,會後可以提供。
……所謂的環保金紙跟香只是一個商品名稱,並不是貫上環保。其實我今天會提出這一個議題主要是要強調傳統的製程天然成分,還是決定了這一個東西是否環保。
其實我們社團堅信國體建構的過程中,信仰是必須為重要的要素。
當金紙、香及環保議題間紛擾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要冷靜橫向思考,畢竟文化、信仰、教育、農業、國防、經濟是我國國體建構發展的基礎,這六項必須要先搞定,才能針對環保這一個議題,不是讓環保去牽動這六項的基礎。
因為過去其實我一開始面對這一個環保議題的時候,我有主張過竹漿金紙燃燒的部分,會以生物碳的形式留下,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張照片,這確實就是生物碳的形式。
另外一個是,等一下可以看到照片,我今天帶來一張照片是掛香火的照片,這可以證明金紙、香燃燒會生成生物碳,而生物碳是有效的碳封存方式,也能減緩地球暖化,而生物碳的知識是國際間眾所皆知的事。
另外一份是來自於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報告,報告中指出透過燃燒木材的氣味,藥用草藥所發出來的藥用煙霧在一小時內,處理空氣菌體數量減少98%以上,空氣淨化及消毒空氣,使空氣清潔能力在一個封閉的房間內保持二十四小時,這個摘要在附表內,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是有其根據的。
第二份是紐約時報,提到竹子跟空氣淨化間的關係,因為過去在金紙、香議題上,我們常常牽扯到碳排放的問題,但是我們過去的金紙是用竹漿做的,不知道為何突然變成再生紙漿,如果透過農業區推廣竹子的種植,其實在我國環保的進化上有很大的貢獻,可以看一下農樂時報對於竹子、空氣淨化的介紹。
我在文件當中有附上三份資料:一份資料是2016年的review,摘要裡面明確指出香跟致癌間是沒有相關性的。
由於信仰的保護,目前我國尚未有「宗教和諧法」的立法,才會把金紙、香列入無形文化資產的提案,藉由對於金紙、香技藝的文化地位,給予相對的地位及保護,才能延續後面要做的文化及信仰的傳承。
如何保護臺灣信仰及文化,即使有可能是大家不能百分之百滿意的方式,但或許是大家尚能接受的方式。
我必須要說的是,臺灣民進信仰是一個概括性的統稱,這一個名詞還不能真正確實存在定義於臺灣這一座島上的多層次信仰,因為光是每一個地方對於馬祖信仰的方式都有其在地的特殊的儀式。
我們不只是要保護民間信仰的傳承,更要想辦法如何讓已經存在於不同聚落的居民的集體記憶,讓他們面臨未來城鄉發展中的都更計畫,還有辦法讓這一些技藝在原來的聚落中傳承下去。
金紙、香是臺灣不可抹除的宗教聖物,我的附件裡面有一篇梵蒂岡的天主教新聞,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一個報導裡面提到梵蒂岡天主教也曾面臨過宗教聖物與健康的問題,然而天主教是非常明確地透過媒體告訴國際,這兩大聖物是不可以被改變的,同理可證,我們應該要重視金紙、香工藝的保存,這部分可以參考我提供的附件。
我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臺灣民間信仰是在移民社會中所發展出來的信仰系統,沒有辦法藉由道教或佛教的觀點來進行完整的宣示,所以同一位神明在臺灣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展現,這是發展出不同聚落的集體記憶,這正是臺灣民間信仰的迷人之處——只有藉由主動的參與,才能加深對於臺灣民間信仰的認識,也才可以在當代對民間信仰得到保護及傳承的方式。
我國如果要強固主權的觀念,對於文化及信仰的保護,即不可忽視。基本我沒有特定信仰,所以基本上我對於文化信仰上,是無神論及多神論來回討論這一現象。
文化跟信仰其實真的很重要,在日治及清治時,大家都知道臺灣的團結是來自於信仰的向心力,如同西藏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實透過國家推動開放政府的平台,我們才有機會去陳述我們的想法,接下來後面我有請六位跟金香有關的人來發表自己一些想法,透過今天的平等溝通及橫向思考,其實我想強調的是橫向思考,在平等溝通跟橫向思考下可以找到平衡點。
因此我提出將金紙、香列為文化資產有其必要性,而且也具有時間上的急迫性,也謝謝政務委員唐鳳給予這一個機會召開這個會議。
國家的經濟發展、文化財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過去金紙、香依賴進口,導致本地的金香業者勢微,但是我國的傳統技藝向來是日、韓等國羨慕所在,尤其日本。以竹南陳協和金紙及翁坤山金紙為例,就有日、韓兩國的文化單位採訪,足以證明我國金紙的優良技藝。台南製香廠更是承接日本香堂的案子進行外銷,這也是對傳統製香業的肯定。
我想談的是國體建構論跟文化信仰,國家要強盛的前提,國體建構的概念是要有的,農業、國防、文化要強化,人心才會齊心,本地信仰維持是很重要的,會攸關到本國,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度,這個是脣齒相依的關係,金紙、香是本國信仰的兩大主角。
第三,金紙、香工藝登錄有利於農業經濟發展。這一次沒有邀請到農委會,其實金紙、香跟農業息息相關,大家在過去的議題當中沒有發現到這一點。
第二,維護有心傳承金紙、製香業的職人必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