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懂您要擺的方式,兼顧品質的這一件事,是不是可以找到同時回應的?也就是增加的量,不表示我就會減損我的品質,只要我找出來的法人,其實要跟我們有共同的共識、能力。
法人性質可以開發更多來投入,品質的部分是要有更多的共識,確實我覺得要回應市場化,在非營利幼兒園試圖在市場化外,在幼教生態開創出一個非市場化及公共化的部分。
像剛剛提到的是,確實有一些法人辦理還不錯的績效,又或者是辦理一個成果,可能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法人,讓這一類的法人更多,以避免我們擔心的這一種法人進入,或者是進入之後,後續的淘汰機制出來,這個是我們後續需要關注的。
我們要開發更多專業、優質教保服務的公益法人來跟我們一起加入這一個行列,所以可能是結合更多的社會資源進來。
確實「數量」不足,大規模吸納不專業的團體,我想要聚焦的是公益結合的教保專業,可能在家有帶著其他的法人專業,其實剛剛有提到看到太多專業的經營者進來,可能有社工、特教、融合教育專業,即使是私立學校,考量的點也是要能夠回到優質的教保服務的主要目標。
不好意思,佔用時間。
像剛剛提到比較關心的是開放更多的法人對象進來,確實考驗後端,不管是評選或者是管理機制,這個部分如何促進大家更多的共識,並不是會辦、想辦幼兒園就適合進來,而成為跟政府一起合作,做不營利非營利幼兒園的教育夥伴,可能是我們共同未來可以再思考的。
我剛剛這邊有提到,但是對於家長的部分,可能真的不是只有平價,透過公益性的法人進來,是否可以帶動更多與社區幼兒園的互動,來建立更多支持的網絡,剛剛提到 是要關心幼教,而且關心這一個孩子如何用孩子結合社會各種公益資源來協助家庭做好幼兒教育的這一件事。
品質的部分,公幼跟非營利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好的示範、優質讓這一個社會看到,也就是給正確給孩子的優質服務是什麼樣的。
我想稍微提一下,長期市場化的結果,我們其實是多輸,有無可能達到這樣的目標,至於技術上如何做再來改進,我們再來共同努力。
像剛剛的社會青睞,大家有很多質疑是有關的,因此目前的制度是有一個協力管理、共同管理督導,也就是一起把社會的能量激發出來的用意。
我看到公益法人,像我們剛剛關心的是有無足夠公益法人,我看到的是現在用很多管道,用很多公益法人進來,也有開放審議會,全教總其實有一些代表在審議會當中提供各項的建議,我覺得是機會,但還沒有很完善,因為是機會,看看是不是開放一個平台來達到功能。
如果單看平價,我們發錢補助,我記得全教總有很多的批判,光發錢補助就有平價,而家長就自己去市場上選擇,這就平價。但是把優質跟平價綁在一起,而且我們關心職場的部分,同時兼顧,而老師要有好的工作環境跟薪資,其實我的成本有很高要放在老師這邊,又要顧到老師的品質跟家長部分的評價,因此是一個綜合性的部分。
現在臺灣要的不只是有幼兒園可以去,家長其實有太多的選擇,現在為何還是一直希望政府在這部分有更多的著力?因為要有保障的,也就是品質確保的部分。
我分享的是看到現階段,政府要跟所謂的公益法人合作提供非營利幼兒園的服務,是放在公共化的部分,包括公幼跟非營利幼兒園,目標其實我覺得「優質」滿被重視。
我看到政府跟民間合作的部分,其實已經縮定,甚至名稱都是很大的宣示,我們希望幼兒園本身不營利,不只是法人進來,希望它不要營利。而它需要很多執行的技巧,因此我覺得這一個政策剛上路,我們也看到有很多需要聚集大家共同關心,然後持續把它改善一部分。
所以政府想要跟民間一起合作,多提供一些教保服務時,其實也走過前面的階段,也就是公辦民營的階段,也就是剛剛提到是不是跟民間會經營幼兒園就跟他合作,早期在公辦民營推動的時候,其實不太限制對象,幼兒園跟政府簽約,拿到公家的場地來辦幼兒園。
剛剛大家提到幼教界很多亂象,對專業工作者輸,家長也付了高費用,不表示得到正確的品質,對於幼兒來講,我們也看到其實臺灣有這麼好的號稱亞洲很先進的幼教專業,但是我們的孩子得到的品質也是有落差的,不一定是偏鄉才有不好的品質,可能就是在各個地區有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選擇,其實是很容易看到落差的狀況。
大家在關切品質的部分,我們希望兼顧數量跟設計的部分,我用兩張投影片稍微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實我參與或者關心非營利的議題,其實滿久了。
針對前面提出滿多有關於幼園品質及數量上在推動時,也就是公關化這一件事在推動的時候非常關心品質,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