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什麼時候?
知道。
看政委您有沒有什麼採訪?也就是把您帶到鄉下去做一些專訪,並不是辦公桌。
臺灣其實有很多人,像5、60歲的這一批人是成功的,但是在這一塊還是在找一些方法,如何搭一個橋,而這個是強勢跟弱勢的整合,因為我在民視是負責網路新聞,尤其現在是新媒體,像年長者比較不重視這一塊,如何利用新媒體串接起來,讓更多人看見有意義的事,有資源的人來幫助他們、幫助臺灣這一塊土地,大概的想法是這樣,因為滿大的,不算小,北、中、南、東要投入的話,資源不小,我們希望可以把這一個專案組成。
自己促成。可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協助,在這中間有很多經驗或者是現在想做的這一件事有想法的人出來也接受訪談,像政委等等及佳偉等人現身說法。
全臺灣北、中、南、東誰在做,除了在這邊進駐之外,也很多都跟土地有關聯,我做採訪,也到現場做採訪,這邊是弱勢,因為社企本來就是要幫助弱勢的這一些人,我在強勢,比如他們有很多錢,他們是成功的企業,如何把這一些串起來,也就是產地到餐桌、弱勢到強勢,我整個整併,做一系列的專題報導。
我自己本身也是扶輪社的社友,他們有很多這一個活動,因此我在思考,其實在三年多前也在做社企的幫忙,包含跟陳一強等,我都有做一些社企的報導,但是那時我發現社會企業,長官都不知道我在做什麼,但是現在是很好的時機點也有這一個資源。
未來商業模式發展的可能?
我建議就是去識別化。
我覺得是承辦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