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是失敗的結果,他們是說願意做網站,我說不要再做網站,網站一大堆,就不要再浪費國家的錢,就用「Join」,最後沒有成功在「Join」上架,當時是說只有行政部門才提,所以最後是跟教育部講,只是教育部的專委提到……這個是私下聊,他們專委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是如果成案要回應,所以最後不給上架,這邊就卡住,後來開實體會議。
當時我是論壇的籌備委員,我就說要讓沒有辦法來參與實體的民眾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他們說這個是很好的建議,他們很怕來的是高等教育界的,從結果來看真的跟實體會議,一般民眾很少,幾乎都是高等教育。
再者,現在是政府開始重視可以透過網路來蒐集民眾的意見,像去年6月的時候,當時立法院想要解決高等教育的預算是五年500億,後來提五年5,000億,後來想要辦高等教育論壇來凝聚意見。
從數據上來看,2016年看直播的人次——在我們這邊——有一百五十萬人,2014、2015年是三十萬,等於是一年的時間是過去的五倍,我覺得使用者的行為有被培養出來。
但使用者的習慣慢慢培養起來,到2016年的時候,說實在,我覺得不是重要的議題或者很奇怪的時段,線上同時還有幾百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目前看到的改變是,我有看到使用者的行為被培養,其實光用很簡單的,民眾來關心政府好了,像沃草在做國會無雙,剛開始的時候,其實說實在的,第一年跟第二年,當然有一些議題很熱,線上有一千人到三千人看,但很多時候只有二、三十人看,這是2014年、2015年。
像台灣比較爭議的服貿協議,我有參加過兩次的公聽會,我參加的結果,當時的準備會覺得很像表達大會,並沒有實質討論或者是交流的空間。
但是網路發達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發揮的效果很明顯,其實被邀請的對象不會受限制。
我剛剛提到改變的部分,就是唐鳳所講的,我覺得現在的公聽會已經無法滿足大家把民眾的意見收納跟表達並給政府,應該是說在以前沒有網路的時代,的確是靠實體的空間來做。
我覺得還滿感動的是使用者的習慣被培養起來,有用過,就會想要上來提案。
這個是政府許多部門覺得平台很重要,可是忽略了社群,他們覺得平台做好,大家就會來。
我們透過沃草的社群來推,像也有用法律問卷的方式,引導大家回答,或者是回到司法或者是法律的新聞,因為這樣的關係,才會有七百多個意見表達,不然去年11、12月全部都是在一例一休、同性婚姻的問題。
例如在司法改變國是會議,這可以查得到資訊,我們拿到的標案金額是88萬。我們自己做網站,我們做的成本是40萬左右,加上維護server的費用是10幾萬,但我們有花30萬去投社群,把成本放在這邊。
最關鍵的是,前四個月過去,選罷法在2014年至2015年的那一段時間,其實罷免相關法規有非常多的新聞,雖然是雙北的行動,但全台都知道,網路上只有四個人表達意見而已,到最後一天開一場記者會,這樣的情況下,政府不宣傳的話,政府是線上留存,除了實體蓋很多蚊子館外,民間都不覺得是蚊子館嗎?一天之內,有非常多的網友去給意見,我覺得社群家加持很重要。
後來是拖沒錯,因為十四個月之後,後來他們就進到快選舉的看守內閣。
那時他們放了四個多月。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自己本身也是罷免法規的推動者,當時內政部2015年有開罷免法規的公聽會,大家一面倒全部認為應該要修法,那時內政部是說他們還不能提出法案,要放到「Join」平台,讓網友提供意見,我會覺得超好的,雖然時程可能延後幾個月。
不過衍生出來,像行政或立法,讓公民參與,這個是開放政府很重要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公民有辦法參與,但公民參與的過程中,除了機制的設定以外,還需要社群的加持,這個很重要。
不過最近看到立法院也有做這一件事。
但他們不能接受,他們說委員有不同看法的時候,就可以拿下來。我說用更新就好了,如果拿下來,民眾無法監督,而且風向不對,拿下來,誰看得到?然後網路時代拿下來沒有意義。
還有在機制上要調整的,我建議像以前在候選人給予回應之後,委員是不能刪的,紀錄要留下來。
民眾給了意見之後,真的給一萬人連署之後,沒有人回應,但也有可能是立法院有沒有達到效果是被打問號,再者是他們寄email給政委辦公室,我建議至少黨團或者是執政黨是不是可以承諾可以給予回應。
還沒有。我剛剛講的是幾個禮拜前,因為他們已經做了差不多了,現在在這麼短的時間,我是覺得他們可能也沒有辦法改,做完之後才找我去的,不過他們一直說,會先營運半年再修改,裡面有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
這裡衍生出一個內容,前一頁有談到會進到立法院的程序,現在有一些新的東西,我不知道行政院是不是知道,立法院是有做讓民眾可以來參與要立什麼法。
像六十天內有七百多個意見被提出來,然後有三百多個討論。不過,我覺得在網路上的討論也還是有一點的局限性,這個是很難解決的,所以我們目前有在試的是透過實體的線下活動來作搭配。
我們對這樣的方式非常有共鳴。在我過去的經驗,像當時我們有做「市長給問嗎?」、「總統給問嗎?」,讓朋友來候選問題,這都是侯選人來回答,像有到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的時候,大家除了提供意見以外,進一步就像剛剛所提到的,我們會把每一筆我們可能依據每一個,然後就分類,在第二層的部分,網友就回應跟討論。
第二,雖然有這樣好的精神,我覺得網站可以更加優化,畢竟很短的時間內,製作到兩成:第一層,讓民眾廣泛表達意見;第二層,人工一條條來做分類,做分類之後方便大家聚焦跟討論。我相信群眾的討論,並參與國是會議,其實是可以更被優化,至少在這邊踏出這一步,可以給你們參考。
真的是很小的規模,第一個是在現實層面的地方。
還是政治情勢會有所變動,因為司法院長跟大法官遲遲未定,所以網站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完,8月底就ready了,但是一路到11月1日才推出來,因為時程被壓縮,又趕著把實體會議辦完,所以蒐集網路意見之後就短短六十天,其實六十天在社群上來講是真正要發酵。
實際上遇到的困境是,因為政府溝通的過程,也就是大家會有一些困難。
再者,我覺得現場的門檻很高,很多人民都有想法,可是在場的人說不定一百多個人表達看法,這中間有很多過程,他們承諾說今天幫他們做,也就是幫忙他們推,而這一些意見會成為他們討論的提綱,然後進入到實體會議中,也就是讓全部的網友可以有一個機會來參與國是會議,讓國是會議很高的門檻拆掉,也就是把它拆掉,這是我們這年有做的事情。
行動的部分,我覺得光近一年來,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就是去接了總統府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網路直播,因為在過去這兩年來,有幾場的國是會議,像經貿國是會議、年金國是會議,我都是青年代表,可是我會覺得我真的能夠代表青年嗎?
就我的觀點,我是希望讓一邊是民眾,一邊是政府,會希望雙方不要在網路上對罵,而是變成對話,所以在理念的部分,我覺得就剛剛提的第一點,也就是彌補單一政治的不足,也就是讓雙方進行對話。
最重要的是討論一些想法,真的很有觀點、內容,卻進不到政府裡面,因為政府已經進到行政或者是立法。
第二,我覺得在網路的事情之後,可以看到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網路的原生代已經開始關心政治,但是實際上他們的討論是leg的情況,政府已經做了決策之後,民間網路才開始討論。
開放政府的理念的「參與」其實是可以讓過去少數菁英來主導整個行政或立法走向的過程中,台灣因為高等教育其實相當普及,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是開放政府,我覺得可以彌補單一政府。
還有看到你唱歌。
所以問題會有一個討論的對話?
這個過程都是由你來cue嗎?下個禮拜四,或者是雙方談?或者是哪一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