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回過頭來是我們知道某個東西是有用的,但其實我們不知道多有用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有些是不用花太多錢。
我可以再補充一下。因為我有一個學生也在微軟,他就是負責微軟賣智慧電表給台電的,這可能也可以做出一些東西出來,這都需要時間。
因為一開始勾了,如果不勾的話,去勾的人,搞不好是 0 人,或者是一半的人勾。
像這次的疫苗平台,我覺得這兩件事,或許都可以有一些空間。RCT 他們輕推,也知道這個政治限制,所以就 pros and cons,不太敢做比較大的動作,但是做一些小的動作,可能長官就會覺得好像也還好,也就是輕推,但是輕推的結果,大概是 5%至 10%的效果。
對。如果有一、兩個成功的案例,這個都可以做,而且效益很大,大家就來了,我們現在是缺現在只能做一些,像去台北大學的宿舍做一些實驗,也就是省電 10%。
我的經驗是真的滿不容易的,像我去過台電資料中心,要談都不是這麼好談,經費本身會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把國際上目前做到什麼地步來做整理,這樣去說服人家比較好說服,這個經費不需要太多,所有的經費都卡在實驗,像 5 萬人,有一些是不用給錢的,但是有一些是要給參與費的,一個人即使 500、1000,scale up 下來都很恐怖,我自己在學校隨便 run 個實驗,2、300 個人大概就要花掉 30 萬的研究經費,這大概是最大的問題。另外當然是找合作的部分。
澳洲也有人在做,澳洲那組人在做的,另外一個滿有名的是實驗經濟學的大咖,他現在也在那邊,我跟他滿好的,我兩個學生都他的手底下寫論文,那邊他也有在問我,他剛好最近也出了一本書,就是講這些小規模的實驗,即使 5 萬人、10 萬人成功,接下來就是關鍵,也就是 scale up,就會碰到非常多的問題,一路往前走會有很多困難,只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形式來推,以及在臺灣,我還沒有進政府部門之前,想說台大經濟系系主任的名號可能還有一點用,就可以去推。
如果來不及的話,恐怕科會辦、部長手上有的,這個都是小錢,一開始不一定大,Behavioural insights 最大的問題,我過去兩個月也去問了其他人,英國是最早做,但是後來聽他們本來是在政府部門裡面,但是後來聽說他們跟政府其他部門的溝通,其實也不是那麼順暢。
對,那裡可能是有一點空間。只是在兩、三個月前開始處理的時候,沒有把 Behavioural insights 這塊放進去,下午我倒是可以問一下,看看是不是來得及。
我反正這一年半都在政府部門,現在剛好在審科技計畫,就有很多管道,有些是科會本辦可以直接交代。Bottom up 我這邊當然是可以去 push,112 年已經走到快完了,今天下午剛好要做淨零排碳,其實部裡面一直都希望可以跨領域,像工程司什麼案子,都說我去聽。
但是這個名字太長了,這個可能要想一下。
我們都還沒有想說要怎麼翻成中文,當時有說「輕推」。
其實臺灣這個系統本身是可以做一點 R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