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看到東京做這樣事情的時候,也覺得這個東西很好,但是當然我覺得在臺灣可以做得更精緻一點,更多的產業可以一起應用。
其實拍攝得出來,然後跟 AI 申請出來的圖像,其實不太像遊戲或者是互動的實際虛擬拍攝運用,而是在細節上的三角變數,包含對於汽車學習等等,其實有點類似像用遊戲的技術來刻畫,比如像用 GTA 的等級,其實可以做很多有趣的運用,像對於未來的電子商務有這樣的情形,因此可能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規格。
像假設未來有一天,臺灣有 Meta 在虛擬世界跟真實世界一樣移動的時候,也是有其精緻度,可以有一些新型態的應用方式,走到一家商店消費,實體上就可以收到這些東西,這個都是很巨大的,巨大到一般臺灣的遊戲,其實沒有辦法負擔,但是有這樣的基礎,其實大家都可以有很多相關的應用。
主要是假設台北一個信義區、高雄也許是亞灣整個區域,具體模型的建設,慢慢把建築從 GIS 的數據導入,然後變成是一個數位應用的模型,這其實是滿龐大的工程,因為精緻度希望可以達到基本遊戲的規格,也就是電腦遊戲、線上遊戲之外,像體感劇院的這些,可以用這些數據模型來作為動畫的基底建設。
除此之外,像臺灣有很多遊戲廠商,也可以慢慢鼓勵他們做原創的開發,過去要建立這樣龐大城市是很花經費,假設可以有這樣數位基礎城市,其實可以讓無論是遊戲產業或者 Google 產業或者是電影特效之類的,甚至在談論的 Meta 都是基底的城市平臺,其實透過基本的數位模型就可以後續做很多各類應用的延伸跟創意,都是在臺灣 4G 來做,有沒有機會發展這一塊?
像數位分身、城市分身不同於像以前看到的概念,而是更細的狀況,有點像我們在遊戲是看到城市場景,這個用途其實有滿多的應用,像自駕車、機器學習,國外很多都是把城鎮建設出來,讓自駕車、機器學習不斷學習內容。
還有第二個問題。其實像在數位領域當中有一些基礎建設,無論是在台北或者是高雄,整個城市要有數位分身的概念,其實去年日本東京有做類似的事,希望臺灣是不是可以趕快推進這一塊?
其實海外菁英培訓計畫,學生畢業之後政府補助他們去海外學習,畢業之後就要回來臺灣,畢竟要做一些分享會,當時沒有要求,但是以這個培訓計畫,像我們可以參考韓國的影視,都會要求海外的幾年內必須要回來臺灣的產業,大概是這樣的情況。加入臺灣的產業貢獻所學之後,其實要再出國也是可行的。
首先,我們很需要的協助是不是可以有機會將夢想方舟建立一個基地,我們評選出來的學生可以去那邊,然後介紹到這邊的公司,這個是第一個問題。
其實在臺灣做這件事,在產業的稅務政策上沒有辦法跟加拿大比較,與其這樣,不如我們學韓國的模式,是不是有機會可以將夢想方舟這樣的機制運作在加拿大,我們可以讓很多人才有點像海外培訓計畫,支持他們訓練、學習,甚至是工作,但是時間到之後就必須要回到臺灣,這個可以加速人才從海外經驗回到臺灣,像對於文化內容、遊戲與影視音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部長好,這兩年有參與夢想方舟,其實在動畫特效,包含遊戲業有很多人才大量被找到加拿大新興的人,我這邊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其實在加拿大非常鼓勵影視音與文化內容的產業,這樣的產業類型其實給予非常高的支持與補助,所有很多全世界的數位人才都到那邊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