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了,謝謝。
去識別化。
例如我去申請、我同意,未來可能也有其他的機構,會因為我同意別人來看我的資料,但是給我回饋的是這一些人會給我回饋嗎?我沒有辦法確保他會給我很好的回饋,但是或許我在這上面知道如果誰來看我的資料,他看到是長什麼樣子,或者他是什麼時候來看,我可以知道,應該會降低不安全感。
關於民眾體驗的問題,如果假設這個MyData計畫,大家都在用了,我們怎麼樣讓更多人同意我的資料可以被別人取用或者是可以看我的資料?我們在同意的當下,是不是可以減低不適感?就是不安全感,會不會覺得我其實同意了之後,別人來查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別人看到哪一些,我自己還沒有看到,別人就看到了,這計劃是不是需要降低這樣的不安全感?
政府有沒有什麼計畫要讓大家對於拿自然人憑證的這個意願或者是使用上有沒有什麼教育,讓大家知道其實很好用,也就是一些宣導等等?
聽起來對我們很有幫助,對民眾申辦上來說也很有幫助。
瞭解。這是在財產的部分。另外一個部分是有關於身分驗證的部分,也是一個地方,我們想要瞭解從政府計畫的發展來看,有沒有在這個地方也有可能從線上,就是我們可以直接做這樣身分的驗證?
所以很清楚的欄位我們要告訴他們?
如果是報稅資料就不會再看報稅的細目了。
所得來源嗎?
不用自己拿這麼多東西copy給銀行等等。
就會有很多資料,哪一些算是,政府報稅的資料這肯定沒有問題,還有一個財力證明定義的範疇涵蓋哪一些,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這一種Mydata的方式,取得對申辦的民眾來說,這好像也是一個比較便利的方式。
目前因為有一個DBR 22倍限制的關係,所以我們在計算財力證明的時候,就變成每一個銀行要自己先認定這個東西可不可以當作財力證明,所以如果是報稅的資料肯定可以,如果每個月的薪資資料肯定可以,但有一些資料例如是資產類的,每個人的認知方式不同。
須符合相關的電子安全強度規範。
對。
對,例如有期限要更新,所以並不是那麼方便。
目前線上申辦可以這樣用,但是自然人憑證,剛剛委員講的這一個方式也有,但是好像不是那麼方便。
需要兩種資料,一個是身分資料,也就是身分證,第二種是財力證明的資料,因為財力證明資料是作為依照規範審核這個人可以給他多少的貸款額度等等之依據,所以我們就需要這兩種資料。這兩種資料的取得目前都是比較線下書面化的,例如我們把身分證拿出來copy。
都滿多的。
無擔保貸款的範疇都在這裡面。
有兩種狀況,一次就像委員所說是初次辦卡的人。第二個是要辦貸款業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