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是使用衛星行動電話,我們這一組討論太熱烈,不知道這一些負責的單位是不是正確,有海保署、體育署、主計,有國防部、交通部、金管會、NCC、海巡及海管處的部分,我針對這一組報告到這裡。
另外也有提到國防部申請45天是不是可以縮短期程,另外也有提到油輪是不是在航程到東沙附近,可以放到東沙,也有成員提到人數不好管制。
像也有成員提到以露營取代旅館,還有提到4G及清淤,遭遇到的風險跟障礙,像小型垃圾船不確定,投入的經費可能過少,說實在的,陸地保育跟海洋保育所需要的差距經費很大,因為有的時候到海邊上去是要坐船,所以船的費用大於在陸地上的費用,但是在分配的時候,可能是一視同仁,大家平均來分,所有成員的共識是經費不足,政府對於海洋保育是不足的,並不是環保署的經費可以來執行這個業務。
接著是在活動上人員的培訓、陸域活動該如何規劃,還有潛水員來這邊活動的人員,可能要經過訓練、帶隊,還要經過哪一些條件及申請制度等等,還有是不是要用小型的垃圾船,用鋁帶的方式來蒐集回來。
另外,就高雄到東沙的距離太遠,還有島上消防車、救護車比較缺乏。海上的能量增加,造成現在濫捕的情形沒那麼嚴重。
另外有關於漁船濫捕,有成員建議把那個題目的「濫捕」拿掉,認為2000年以後其實濫捕已經大幅減少。在海巡跟海管的協助之下,其實目前越界的漁船還是有,但是濫捕的情形已經降低很多,因此他覺得應該把濫捕的問題拿掉。
另外有提到潛水的保險問題,因為現行目前在國內潛水並沒有專門為潛水活動用的保險,雖然有一間帶到潛水活動,但是潛水活動反而是在後送那一塊,並不是為了潛水專用的保險,因此在這一塊並沒有談到。
第一個是講到生態保育的問題,像海漂垃圾該如何處理,像船宿潛水及陸域的活動。
我代表第二組來分享,第二組問題一開始發散,所以就沒有時間討論到後面。
同時在潛水的時候,因為很多潛水的人都會做水下攝影的動作,因此會即時產生當地珊瑚礁的狀況怎麼樣,其實就會回報,讓管理部門知道目前珊瑚礁的狀況怎麼樣,也可以做說是不是要逐步關閉或者是縮小名額,又或者是做什麼樣的措施。
做珊瑚礁的體檢其實也要經過訓練,其實愛好潛水,說實在的,在做所有水域活動裡面,潛水是生態保育概念最好的,他們這些都很願意做這一個部分,做珊瑚礁體檢的時候,他的技術要怎麼做、該怎麼調查,經過適當的訓練就可以協助做這一塊。
協會這邊也有可以引入公民科學家的力量來協助作珊瑚礁定時體檢的動作,因為一方面在潛水、一方面也可以監控珊瑚礁目前的狀況怎麼樣,這樣會更即時。
像剛剛吳老師所提的西巴丹每一天限120個人,有做總量管制,而且有做一個動作,並不是只有那個地方,他們甚至會做珊瑚礁的定時體檢,發現珊瑚礁的狀況不佳時就會採取封閉,所以每天開放並不一定每一天真的會開放,其他島上會等名額開放。
其實國外很多地方潛水的地方,除了總量管制以外還有收費,尤其是國家公園的地方,他們進去都會收生態稅,甚至船舶進去也會看噸數的大小來限制,很多地方就做船潛的部分,如果距離比較長就必須做船宿潛水的動作,就是用跳島的方式,像紅海就有八天七夜(行程)。
不好意思,我是海龍王愛地球協會,補充吳老師所說的。
大家好,我是李孟聰,我代表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出席,本身也是在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對於NGO團體跟學界的角度來看東沙開放生態旅遊,應該是指日可待,謝謝。
我覺得這樣的平台挺好的。
瞭解。
沒有感受到民意?
因此我們還在想,我們也會跟偏鄉去瞭解有沒有辦法朝這個方向思考,不然永遠都會有這個議題,也就是開了醫院之後,人口流失,也不見得回流,醫院的營運,長久還是會出問題。
所以偏鄉的醫院在財務上如何得到醫療服務之外的方法,我們也在想這一件事,但是醫院能不能作為社企的性質,我覺得這個也是我們正在想的問題,外來的協助都是協助醫院,跟醫院自己本身投入的醫療服務之外,能產生一個自主運轉的財源,我覺得這個也是滿值得思考的。
我們有想過從企業的角度去做一些社會的投入,所以像這樣的議題可以關注,也會想試著找問題,所以那一天有跟Wendy聊說偏鄉醫院這一件事,臺灣不只台東,很多都有,導致人口流失所導致的病患數、人口數相對會降低,除非是公立醫院,不然在運營上都會有一些問題。
確實,也才發現如果我要找這一段路或者是這四個鄉,因為有沒有這樣的醫療院所,導致在醫療上的事故或者是生命流失,這個數據似乎不太容易找到,可能要透過滿多的東西去交叉,然後才可以做出來。
因為我並不是倡議者,我是支持這一個想法或者行動的支持者,我們覺得這等得有一點久,所以才會拉到數據這邊去思考,是不是數據的顯現沒有辦法去判斷這個事情的迫切性或者是嚴重性,因此導致這個決策沒有辦法有效進到真正能夠再往下的階段,是這樣的想法,因此才從數據面思考。
要問對問題就是了?
我還沒有聯繫到,我正在做功課,才看到的。我們之前認為這一件事不會被拖這麼久,就一直等,等了一至三年,後來發現不太對,如果這是迫切的東西,怎麼好像進度不如預期;還是這並不是迫切的東西?這個訴求的數據無法支持,所以我就想說從數據面下手,因此才會找到那樣的東西。
因此在台東縣南迴四鄉,這樣的情況有沒有辦法透過這樣的數據方式呈現?
我看到他們做了一個高雄的醫療案子,是針對在救護車上的一些現象跟行為,透過數據去分析。
我們前一陣子搜了一下,我們發現有一個做資料庫的D4SG。
我有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在搜尋一些公開資訊的時候,其實我也看不太出來,究竟有這個醫院跟沒有這個醫院,對於在地的生命保障、影響的數據在哪裡,我不知道這樣的數據是不是也是政府在做決策、判定有需要或沒有需要的一個準則;但是至少對我們來說,這樣的數據,還蠻難在公開資料拿到的。
這個事情我想還有一些其他層次的東西,像迫切性,比如我們接觸這個議題,當然自己也做了一些功課,然後看到他們的說帖或倡議的訴求,我們判斷說這個挺需要的,100公里沒有一家醫院、交通路途遙遠,像前陣子聯合部也報了行的正義這個部分,其實都是在佐證這個事情是真實發生。
那已經很以前的事情。我們目前問了,大概知道在6月底、7月初的時候,有得到衛福部的回覆,針對送件的文件,再作一些補正。
我們會詢問在申請醫院計畫的籌備處,問他們說:「你們現在進度到哪裡了。」他們就會分享說多久會拿到衛福部的回覆等資訊,但時間時程都很不明確。
這個連署都是在網站上做完?
我理解了。
我覺得中央跟地方像這樣的議題,我以為是可以提到這個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
我們所看到的訊息是這樣的,衛福部也要求台東縣政府回覆這個問題。
類似像這樣。大武急救中心是沒有床位的,南迴醫院是一個二十床的一般型醫院。
目前得到的訊息是,衛福部希望縣政府先把大武急救中心與南迴醫院,一個是民營的,就是財團法人基金會,一個是政府的大武衛生所升級,兩者做一些協調,有一個協調的結果之後,達到資源整合之後,再往下進行。
在去年12月的時候,由衛福部的次長薛瑞元,召開了一個南迴地區醫療資源的協調會,希望能夠協調整個南迴地區,台東這四個鄉,太麻里、金鋒、達仁、大武的四個鄉的醫療資源協調,因為縣政府有一個大武急救中心升級計畫,所以要大武急救中心與南迴醫院做分工、資源協調。
我們知道的訊息跟所瞭解的是,他們所申請的是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南迴醫院是這個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的目標性事業,二十床以下的地區型醫院,它的初步決定權是在縣府(台東縣衛生局),是屬於地方自治的部分;但是基金會的審核跟目的事業的審核在衛福部。
所以這個平台是在中央部會,中央跟地方間,這個平台也有包括……
有這樣的條件?
第二,我們適合在這樣的倡議平台上去做這樣的倡議?要達到什麼樣的狀況適合提到院會討論?
所以針對南迴醫院的這一件事,我想要再進一步瞭解,我們有什麼管道可以得到更多資訊來知道進度?
對,我就是看到恆春那個案子,我覺得很棒,雖然後面並不是當初提案人的倡議,但是似乎是一個更好的做法。
以我們在關注公共議題來說,不知道除了這樣的關注之外,還可以多做一些什麼?我們也得不到太多資訊來瞭解為什麼要這麼久,剛好我在網路上有看到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也透過Wendy,知道原來有這樣的管道可以發聲。我們知道地方醫院管理是在縣政府,但是主管機關還是在衛福部,透過公共政策參與平台,這個事情有機會可以拉到院會的層次去解決?
到2016年、2017年開始去瞭解送案的進度、文件內容,然後現在是2018年了,所以這其實走得滿長了。
於2016年的時候,我覺得兩年過去了,我們開始問說:「你們到底需要什麼?」2016年的時候,我們用公司的力量去協助,因為發現他們對於行銷、設計不太行,所以我們就去支持他的設計。
對,其實這個事情徐醫師進行滿久了,我自己是從2014年在網路上看到,然後開始關注這個議題,在2015年的時候,開始有一些小部分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