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臺灣在做一些比較像偏社會主義的機制上都做得很完善,就造成了臺灣對於公平跟正義的意識很強烈,才會促進社會創新的發展。
因為我有發現高等教育背景學生對於社會參與的意願比較大,所以你覺得這算是一種機會嗎?
剛剛有提到募資的問題,最近有在關注social finance的趨勢,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VC,也就是用投資報酬率的方式來看到底要投資的標的是誰,有沒有一種動力會促使他們有加入社會創新這塊?
像您剛剛有提到社會底蘊的這件事,像我看到的比較像上一輩的人跟這輩的人對於社會議題的重視程度跟想像不太一樣,您認為在這樣的世代發展,其實是臺灣社會創新發展的優勢?
您認為在生態圈裡面,像包含全職或者是兼職的角色加入,是有促進創新或者是生產面的提升?
對,您對於這樣的現象是比較樂觀的態度或者是應該覺得應該要做一些區別,讓大家知道要怎麼樣來衡量他們之間的社會關係?
對,也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推廣他們自己的品牌形象, 而並非真正對於社會價值感興趣。
目前還滿多商業的企業,他們有漸漸看到我們對於環境或者是永續的訴求,也就是在市場面,當你點進他的官網會發現以永續發展為訴求的企業非常多。
如果比較偏向環境面的社會企業,可以解釋成為他們在想商業模式的時候,會遇到比較多的困難?
因為很多社會企業看了SDG的mission都不太一樣,有些會偏環境、有些比較偏社會,例如他們在營運面會遇到的挑戰是不是因為他們看這些不一樣?
如果是跟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社會創新生態圈相較的話,您會認為臺灣其實比較算是迅速發展嗎?
商業部門的建構還在進行當中?
我這邊想要問的是,從產業面來看臺灣的社會創新生態圈跟國外的生態圈這幾年發展的差異是什麼?或者是您所看到,也就是臺灣人有這樣的特質,越來越往某個方向走?
我目前有看到越來越多商業的部門有加入社會創新的過程,你覺得從他背後像動機面來看,他們是看到這邊,也就是是用什麼角度來看?
所以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比較像資訊的透明化來串接商業面跟社會面的角色?
例如像其他的話,我比較想要問的是,比如從您這邊的角度來看,怎麼樣幫助社會企業來突破他們的成長,像規模化或者是幫助他們去解決在商業跟社會之中拉長的這些問題?
喜憨兒有。
因為我去看很多的資料,像是2020年的社會創新大調查,我們之前有訪談滿多家社企,發現大部分的社企卡在還是新創的規模,可能營運了幾年了,但是很難把規模再往上提升。
好。我想要問的應該是,例如2021年之後的政府規劃怎麼樣,因為你們有行動方案,目前看起來社會創新的發展方向跟速度,在你們預期之間或者是有一些超出預期的部分,是哪一些部分?
我想問一下,政府想要推動的動機是什麼?是看到國際的趨勢,趨使臺灣要發展,或者是看到社會企業的數量要增長?
因為科技部的計畫和研究觀察,我們這幾年有想到滿多可以用學術的角度來發展的議題,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因為看到政府其實在2014年開始,就有推行到社會企業,到最近是社會創新的議題。
這個是我們列出來的訪談大綱,給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