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舉日本的例子來看,日本農協本身其實是一個合作組織,而我們臺灣是有農會及合作社兩種不一樣的體系,也許在過去對於合作社的協助是比較少的,但未來希望輔導機制建立之後,可以對於合作社有比較廣泛而多元的管道,可以讓他們在這一方面得到比較多的幫助,對於合作社未來在發展上有比較好的一些前景。
以瑞典的例子而言,它們有所謂的合作開發局並鼓勵新創,所以一些青年人可以得到這方面的資助。我們知道農委會對青農有這方面的資助,但對於新創的合作社,政府是否也能提供一些相關的協助,在成立合作社之後若年輕人能得到相關的協助,然後可以運用各種不同的諮詢輔導管道來取得資源,協助他們在合作社的營運上更能茁壯。
雖然農委會現在開始也鼓勵青農往參與農民組織(組成合作社)的這個方向來發展,如:林務局、農糧署等都開始推動這樣的做法,然而現在只是剛開始,所以我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更精進這一方面的輔導責任,尤其是我知道農委會過去對於農會組織就有很多的輔導制度,但是對於合作社方面,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也是農委會,但是在這一方面就不如農會來得多,若內政部也沒有經費在這方面多加著墨的話,合作社在成立之後,其實就會在營運上無法有更良好協助。所以,我覺得在諮詢輔導的部分,是不是可以仿照中小企業處有也能建立諮詢輔導平台,提供給合作社有各種不同的相關諮詢及輔導機會。
目前有很多農二代其實不想經營農業,但農委會為了要鼓勵青農返鄉,而返鄉以後當然也希望他們可以加入一些農民組織,才有辦法擴大他的經營規模,但現在很可能青農組成合作社以後,需要很多相關的輔導政策來配合,在組成合作社之前或他組成合作社之後,都要有很多的諮詢及輔導,甚至要有跨域的專家來協助,協助的內容大概包含產品包裝設計、行銷、品牌建立、電子商務,以及整個經營方面的財務管理,應該都有這樣的需求,但目前有關單位對合作社其實並沒有這樣的輔導措施。
由於我目前教授與農業合作相關的課程,因此對於農業合作社比較了解,我就用這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合作社如果要有良好的運作,在過程中非常需要一些相關的輔導機制來協助他們在社務、業務及財務方面來做一些相關的運作。但是目前我們看到的是,像經濟部的中小企業處對中小企業有一些輔導機制,但對合作社來講的話,其實目前是存在沒有這樣的機制。
首先,因為合作事業協會有做一些相關的合作統計,所以可以從中了解臺灣合作社目前的情況,目前大概總數有4,000多個合作社,其中消費合作社當然是最多的,大概有2,000多社,但卻是從4,000多個下降到2,000多個,而成長比較快的是農業合作社。至於其他如勞動合作社大概是300多社,但有100多社是已經沒有在營運了。
政委、各位專家學者,各位與會的先進大家好,我是方珍玲,目前服務於國立台北大學金融學系,也兼任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的秘書長,所以我想針對合作社的一些育成輔導部分來提供一些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