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這個領域我們在聯合國的參與受限制,但是不應該不努力,像剛剛聯合國的這三個組織,其實都有管道我們可以努力的,但是我們不能保證一定會怎麼樣,但是我們不應該長期置外於聯合國的組織。
經濟部在 APEC、WTO 都有其中心存在,肩負的目的像是國際交流推動、參與指導、人才培訓等等。
因此我們的建議是,我想在部裡面的支持,並不是單一的組織打游擊戰來參加,而是需要一個數位經濟的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來負責著重數位經濟,尤其是聯合國相關組織交流的推動,還有做一些如何參與的指導委員,又或者是確定 domain 跟策略的議題是哪一些,還有人才的培訓,都應該有這樣的專門數位經濟的研究中心。
AFACT,在臺灣的開幕也有請部長去,也有跟我們的董事長有一些交流,UN/CEFACT 的名字是「貿易促進跟電子商務組織」,所以非常重視數位貿易標準,是以全球專家的方式來運作的組織。
OECD 調查重點領域排名第一是數位經濟,因為 OECD 是比較富人的國家,所以他們很重視這個部分。
事實上聯合國都有做很多全球或者是亞太的調查,很多 index 沒有臺灣,既然我們數位經濟是非常蓬勃的國家,我們對國際社會是有貢獻的,因此積極參與這些組織,對臺灣在這些經驗分享或者是國際社會的貢獻上是有幫助的。
最後一題,也就是積極來參與數位經濟合作的國際組織,因為屬性的問題,我們都滿關心經濟或者是產業類的,所以我們有盤點過聯合國的一些相關正式組織跟附隨組織,裡面有幾個是對數位經濟非常著重的,包含了歐洲經濟理事會底下的組織,像亞太的經社會、OECD,三個各有各的重點,所以亞太社經會的數位經濟是放在創新的部分,也就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部分。
我們有調查過現在建模的公司,對於每個公司的能量有一點理解,很多百花齊放,但是運用不在這裡,所以還要再開發。
部長講的百花齊放是更高的高度,我們的意思是這個案子是把元宇宙電商的應用聚焦在服飾的領域,雖然元宇宙的各項業務,像 3D 建模是百花齊放,但是大部分的應用是展覽的場景應用物品的建模,花沒有開在這裡,所以我們剛剛有說過最後一哩路的技術必須要發展出來,這個商城才有可能出現。
我們說 OB 嚴選跟我們講的,也就是像要有傳統的 SOGO 商圈跟東區商圈,因為消費者希望在很近距離的部會逛到很多看到的服飾跟不同風格的服飾,我們可以來做的原因是個別的服飾電商自己去投資服飾的技術是沒有道理的,消費者在逛每一個不同的品牌,都需要再建數位分身跟逛街,這個消費者會氣死,因此需要結識商城的情況,也就是已經弄好元宇宙的技術跟商品的技術,只要花一點使用費就可以使用這樣的技術,消費者可以用到數位分身逛到所有想要試穿的衣服,這樣的形式是最好的形式,因此我們才會說不是個別業者自己去投資,而是要一起來做商城。
再來是智能推薦,也就是讓你的分身幫你穿東西,因此你幫 AI 溝通需要的時候,也就是在服飾的領域很抽象,想要浪漫一點,但是是對應什麼?也就是需要智慧推薦,也就是機器學習來作推薦,這些都是元宇宙服飾類的最後一哩路。
再來,其實數位分身試穿最重要的技術並不是數位分身本身,因為我們知道服飾業常常在上新品,因此服飾衣服本身的建模是要夠快、便宜,現在商品建模的技術都太慢了,像要送到機器裡面掃過,這個是都沒有辦法的,所以要能夠發展商品建模夠快的方式,我們有計算過,現在的電商如果一個商品要請模特兒要請攝影師,一張照片平均下來大概是 150 元到 300 元,這個是要克服的部分。
元宇宙電商現在相關的技術都有了,但是最後一哩的落地技術是沒有的,可以作數位分身,全身的數位分身還沒有,如果手機拍一張照片,也就是用運算的方式來建構 3D,照片用 2D 來建構 3D,這個是技術是有的,但是人自己本身的全身,可能要穿貼身的內衣,然後你還要去掉一些肩帶,像露背的衣服不能試穿,這些不難,但是現在的技術要拿來做,也就是運用場景很明確的時候,就要發展相關的技術,這部分是需要出現的。
像傳統的服飾商圈都是沒落的,因為消費者不想再去那邊逛街了,這些都是以服飾為主的,因為逛街很累,環境不好,在裡面會迷路,不知道到底是跟誰買的,在裡面沒有辦法試穿,這些都是沒落的原因,因此我們覺得元宇宙的電商可以有效來解決服飾業的退貨問題。
我們提的元宇宙的電商,希望可以發展數位分身的技術,也就是用全身的數位分身,在你的手機當中就可以試穿你想要的,不要自己出去逛街,像穿衣服、脫衣服是很累的事情,數位分身幫你試所有的東西,你覺得穿在你身上很滿意再買,可以減少退貨跟減少浪費。
我們講的元宇宙電商具體的應用跟效率是服飾跟品牌的電商,服飾是 4 成以上的退貨率,而且不會重新再出貨,因此對電商這一件事退貨是好幾成的損失,消費者沒有得到任何的項目,這個是非常大的浪費。
有可能(笑)。部長的意思是排名第一是牛市的時候。所以我們才會提這樣的概念是,用元宇宙的技術來促進電商的再成長,並且過程中還可以減少浪費跟永續經營。
第四個建議是有關於元宇宙電商,我們會提這個原因是因為元宇宙需要落地賺錢的商業運用,不然是打高空、賺不了錢,所以我們提了這樣的東西,在元宇宙 13 大的應用當中,電商的排名是第二大。
理解。
我相信臺灣類的數據服務新創也是數位部可以做的政策,像可以把臺灣人的數位生活、數位消費可以來交換。
臺灣沒有自己的 Uber。
部長有提到政策面,因為商研院是一個經濟產業的制度,我們常常提的東西,背後都是鼓勵新創、提升產值,我們之所以提這個目的是因為世界的趨勢一定是大家數位生活、數位消費越來越多,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為何臺灣數位的服務、數位的新創卻沒有這樣的蓬勃發展?像你看到食衣住行育樂,為何很靜悄悄。
像黑客松的數據競賽,他們用的數據跟商業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如何能夠做得好,像競賽的結果如何做得好?我覺得這個是可以思考的,也就是政府是不是可以把數據的基礎建設完善起來,這個可以想一下。
但是如果有這樣基礎建設,也就是有數據交易中心的話,讓大家的交易更熱絡、更有效、更擴大規模,就像部長剛剛講的,如果是大型的企業,本來就有能力,像有些新創,如果沒有數據來源,創意就做不好,像比較弱的新創如何引進來用?
但是美國都是這樣子,私人企業很好,他們私人就不用這樣做事,像中華電信願意做莊嗎?PChome 的數據要給我們,MOMO 的數據也交給我們,我們就來做交換嗎?
其實我們也跟中華電信溝通過,他們也做了非常多的數據,他們手上也有很多的數據,我們的意思是企業兩兩的交換或者是企業的合作,我們都常見,像企業要發展新的服務都很常見,但是國家如何能夠用更高的高度來作基礎建設。
第三個是應用場域,也就是用一個模型開發新的服務之後,要收到更多數據,所以我們覺得在 DICB 統合這三種的時候,就提供正向的循環,數據提供出來之後訓練模型,開發好的服務,也就是在應用服務來做,然後回饋到數據當中,也就是回到數據來交換,因此這樣子正向的循環,需要有一個交易中心的角色才可以統合。
除了數據交易中心之外,還有一個 DICB,也就是數據交易中心的話,其實是可以統合一些在生態系當中可以獲得利益的人,現在都散落在各方,像包含了左邊的數據提供商,很多人手邊有很多數據,都可以提供出來,還有第三方的新創、數據新創,創新來源需要數據,而這個模型好不好,並沒有數據可以驗證,完全沒有商業數據可以驗證。
臺灣有期貨交易所,數據也可以交易。但是數據交易的做莊中心不宜是一般的企業,像證交所,一定不可能是某一家公司或者是證券公司來做莊,同業一定不放心。
臺灣沒有足夠的大平臺有這個能力跟意願來做這件事。第二,有信任的問題,像我們剛剛講的,也跟 MOMO 講過,他們覺得有些數據可以拿出來換東西,如果是 PChome 做莊,MOMO 就不想。
像我們有舉例的美國的 AWS,像這些在交易或者交換的數據,其實有很多是剛剛所講的,也就是有顏色的這一些數據,所以 data market 只要不涉及個資,我們想到這個題目,很多人就想到這個事情,如果真的去檢視的時候,也就是有商業價值願意來交換的資料,跟個資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一些都可以來嘗試政府來做 data market 交換的地方,我們常常說數據是這個時代的資產、新的資產,但是資產叫什麼?資產就要活用、交易,越多人用越是資產,如果放在企業自己內部,沒有人用、生灰塵,那就不是資產,而是負擔,因此臺灣的數據環境希望有一個商業數據交換中心,然後來做可以交易、適合交易跟交換的集中地,然後做安全的交換,我們等一下還會講數據模型關係。
這個跟會員資料沒有關係的,這個其實並不會是平臺或者是數據願意交易的。
我有畫顏色的東西,其實是有價的。
一開始講到開放的數據要交換,就會有個資的問題,其實我們跟平臺有檢視過,他們其實有多種其他的商業價值數據,事實上是個資本身,與會員本身無關,我是有列出來的,比如像商品的價量、迭代。
所以針對資本部分,大家就講到數據的交換跟交易,像平臺有互相共享數據。
政府開放資料跟個資沒有重疊。
再來,政府有開放的資料⋯⋯
像剛剛有說的臺灣數據環境並沒有像美國這麼多元,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數據交易中心,我們為了這個東西,其實我們跟臺灣手上有很大的數據平臺,像 MOMO 等等都溝通過,他們說如果有地方拿數據去換東西回來,換錢很好,換其他的東西回來也很好,如果有其他的地方可以讓他們交易,他們都很樂意,沒有這樣的地方可以交換。
我們看 Data Market,其實是國際趨勢,像小字跟 IDC 的調查,這個調查的結論是現在的公司、企業大概都要 5 個以上的外部數據整合進來開發新的產品或者是服務,90%的公司都說要整合數據,像中間這 2,500 家這其實是數據新創,也就是做所有數據供應商,像黃頁,其實已經有 2,500 家的數據供應商放在上面要賣。60%的企業願意共享數據,但是也有 60%願意把數據拿出來讓大家共享。
接著是到了第三個題目,也就是 Data Market,這個跟部長報告的新創有很大的關係,像我們做新創的時候,我們在北美市場的 Amazon 的數據很充沛,所以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數據來用,但是我們有很多的中小企業,就會問我們美國當然很好,所以想要賣到美國,再來就會問我們說臺灣的數據是什麼?但是臺灣的數據沒有這麼容易,其實臺灣的數據環境並沒有這麼充沛。
第四個,像 KKday 可以提升內容體驗的產品,這個是我們分析出來在平臺規模的擴張上有效的這四個部分。
我們自己做電商服務的時候,像 SEA 是跨境電商的平臺,我們幫他找到技術新創,做的是社群賣家的分析跟技術,大家一起合作來開發這個社群賣家新的市場,所以第三個部分要做創新技術,可以引進新創的技術。
我們看這個平臺不知道怎麼成長,我們統計一下 Amazon,成長是自己本業在右上角,也就是線上零售規模要提升,後面的 2、3、4 點要做跨域服務。我們看 KKCOMPANY,雖然是不一樣性質的平臺,原本 KKBOX 要提升,還有右下角的跨域服務、創新技術等等,我們跟部裡面建議,我們跟平臺要做國際規模的提升,也就是資料要有一樣的做法,也就是要去更多的國家服務來使用。再來是跨域服務,也就不是做 OTT 而已,還有跟當地的電信業者跟民宿業者合作去發展相關的內容跟服務,並不只 OTT 的部分。
接著是數位平臺跨國經營的部分,事實上電商做非常多,我們臺灣其實有非常多的平臺,還有包含其他的社群、知識,我也有標註,其實很多平臺都有做國際市場,但是服務的規模有待提升,像我們目前覺得平臺做了一些、去哪一些市場,像在平臺比較有市場的地方,還是有日、韓、北美為重點市場。
第二個,數據因為是不同種類的平臺,數據的樣子一定長得非常不一樣,這麼多不一樣的數據,我們要怎麼樣整合加起來,然後標籤要怎麼標籤,還要找到關聯的標籤在可以相加,這個是疊加的技術、數據的整合,還有就算找到服務的缺口,這個缺口要變成完整商業服務的設計過程,是缺乏這樣的技術跟人才,才會出現剛剛所講的,數據打開了,然後該沒有然後。所以我們的建議是,政府可以幫助廠商,在自行合作的痛點解決上,就可以讓廠商在更大的範圍做合作,而且不只是兩家、可以三家、四家來合作,我們後面右邊有舉例,這兩家其實不知道要做什麼,他們其實是有很多可以做的題目,像興趣店商跟團購,對兩邊都很有幫助。
平臺的創新需要很多種不同的數據來疊加合作,平臺為何可以不自己去合作就好了?像 PChome 還要找政府,因為這個是很小的題目,但是 PChome 跟痞客邦,他們其實自己就曾經討論過互相開放數據,自己來合作,結果就失敗,為什麼?因為他們兩個老闆很熟,兩邊的人看一下對方的數據,但是沒有然後了,為什麼?因為業者自行開發,就碰到中間這些問題,開發的題目、開發服務的題目不知道。
他們想要的服務是開店選址的服務,也不是只有通路的時間、地點跟賣什麼東西,還需要地理位置、人流的流量,這樣加起來才會有選址的服務,所以我的意思是,數據不能是單一種自己的,還要加別人的,才可以開發商業數據。
我們發現只要數據有各種不同的異質數據疊加,可以創造出來的商機會越精準跟商業價值,也就是東方線上,他們弄了一個 APP,也就是有 200 萬的下載,專門輸入電子發票,所以數據裡面可以有什麼人,因為有 APP 的用戶 200 萬,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然後這個建立可以怎麼用呢?他們說光這個不動,他們要加另外兩種數據才可以變成有效的商業服務,購物籃分析,他們想要給零售商跟廣告商,但是購物籃分析還要有 why,為何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買了這個東西,所以這個就要有社群的數據,也就是社群跟生活型態的數據加進來才可以有辦法做到。
第一個是跨域創新的部分,也就是在平臺、法人的創新,新的數據服務要如何來,都是從數據來的,我們舉痞客邦的例子,因為內容越多,他的 loading 的成本就越大,並沒有變現的管道跟賺錢的管道,平臺只能賠錢,但是從往內尋找,發現他的用戶、原創內容會告訴他們很多東西,他們建立了美食店家的模型,從裡面發現痞客邦可以賺錢的地方,然後從開始做數位轉型之後,從 2015 年轉為,之後就開始賺錢,所以這個是從數據裡面發現新的服務商機在哪裡,可以發現數位服務業很重要的創新來源是數據。
數位經濟,事實上是運用數位科技加上完全不同商業模式所造成的服務創新,商研院是國家成立,專門為服務業來累積創新的智庫,所以今天來跟數位部建議對於數位服務產業如何發展。也配合唐部長的施政目標跟理念,今天有五個議題要討論,個別是配合唐部長三個施政的方向接下來跟部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