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什麼都可以找我,我經常來臺灣,我上個禮拜在臺灣。
我們在2月12日至15日,每一年一次的think event,邀請政委去,在舊金山,也就是春節過後。
你剛剛所說量子計算,是跟MIT合作,波士頓那個可以看看。
可以邀請政委去看看,看那一些博士在做的東西。
現在有幾百人在裡面。
我們在臺灣已經六十年了。
你上次去的研究院,就是在南港?
是在硬件部,從IBM的角度來說,我們是雲平台公司,其實我們圍繞的東西都是做data,所以量子計算是因為data,是在硬件部門。
這真的很酷。不過聊了這麼多,最後是圍繞著IoT,如果有技術的話,一定可以改變一些東西。
從醫療的角度來說,因為有很多資訊的data,有些公司可以從這data來說,就是還有機會、體力繼續玩,因此從安全的角度、觀眾的角度,最後是電視台付錢的角度來說是挺有意思的,把這一些連上來,也就是從比賽的角度。
我們過程中跟TV合作的是什麼?在bicycle裡面,你基本上連了那一些device,或者是在bike裡面做了sensor,你可以即時去看這螢幕,也就是當車手的心臟,你可以看這個媒體或者是那個。
我們做一個案例,這是非常cool,你看電視更有動感,是什麼呢?一般車手想要去比賽,就是喜馬拉雅山,比賽七天,在national TV,那個TV來說當然希望有很多觀眾來看看,不然賺不了錢,那怎麼去看這兩家TV。
這個真的很好,從沙盒approach。
對,在這個過程之中,又走回去的時候,因為裡面實在是太多IoT裝置了,整個sensor也好,停車場的sensor也好,大家都同意是一個open的技術。
基本上來說你的那個dashboard,那個是很amazing。
我看到東西文化,二十年前不一樣,現在新加坡開始combine,因為我自己也是做IT的,這麼多的IT impact,並不是其他不行,而是要有人去做汽車、衣服,汽車我們也做了很多。
我讀書是80年代的時候,全部要自己算、畫出來,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基本上how you use IT或者是IoT,以後可以感受為何是這個圖,而不是算這個圖是怎麼樣。
07年我們看到graphing calculator,這個我真的第一次做的時候。他們是用圖形計算器,以後做科學的時候,有很多sensor來test,看怎麼去grow。
中學可以用計算器,這裡是不行的,是在那一個年代。
我其中有兩年在另外一個公司做過calculator,因為你說calculator一定跟教育……
英文有一句話,「doing well by doing good」,其實每一個企業來說,最後從總經理的角度來說。前幾天去P-TECH討論。
好多臺灣人!
其實我在2015年去了波士頓的OpenStack,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去?
當然我們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可能有合作的,像歐洲的替代能源的東西,可能都可以在臺灣做或是做得更好。
在財經Yahoo可以看到requirement是什麼,其實有一些requirement是不要改變他們成功的地方。
我們要preserve這個文化,但是現在還是兩個公司,因為他們對Linux的東西,我們希望preserve,所以希望繼續做。
DB2等基本上這三個從roadmap的角度來說都是微服務化了。
我其實很喜歡臺灣,可是我在看臺灣的時候,也想聽一聽你的想法。
還有一個是judgement,在這兩個過程中,你希望的是,手上有一個自動化的data當你確保這一些,但從我們每個人的角度,覺得job是create impact,所以這是挺有意思的。
我有時跟員工把IT拆開來說,company hire you,他的期待是你got credit,那看impact是什麼,如果是一個上市公司,那就是share value,也就是整個影響力是正面的。
對,如果從CFO的角度,是幫他省錢。
對,正面來講的話,那一些development的東西……
我們每年面試、報名,要找人都很辛苦,因為他們用科學、數據,基本上候選人進去,他們就分析一輪以後就show list,就是要面試這十個人,要根據他們以前可不可以成功。當然知道這個是GIGO,如果沒有有好的data進來,那個履歷是不對的。
對我們來說是方便的,拿一個手機都ok。剛才說到了,這個是IBM是eat our own……
除了遠端工作,基本上我們要開會的時候,會看到iPhone、Android、WebEx的。
對。所以如同你所說的,經營是非常重要的,從IT的角度來說,我們用IT來試那一些東西。
我們把不一樣部門的同事全部拉進來,我們找一個expert來做IBM的倉庫,其實目的是把大家連在一起,找一個common goal。
現在如果你看到像IBM也好、很多公司都好,他們都在說一個倉庫。
很多年前,像在2005年的時候,我的老東家矽谷,也就是史丹佛的founder叫我們去學機器學習。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我猜你也去過矽谷,史丹佛您也有去過?
之後是learning,learning之後是監督,監督之後是predict。
之後你說……
我做會計出身的,從技術上來說,其實公司有幾個方向,從產品的角度來講,第一個是Kubernetes,第二個是容器,第三個是微服務,從人工智能的話,其實公司也有一個方法論,從AI to IA。
是的。我聽說你也是做技術的。
做什麼東西都是一個生態,但是在核心上面就要有核心的common platform,不然就是一個線、一個區在做事情,就會變成一個大的地方在做一件事。
對,區塊鏈也是在我們這個部門底下。這個區塊鏈其實是非常cool,英文名稱寫得很好,沒有很多人一起合作是做不到區塊鏈,也就是供應鏈,這個是非常cool。
那一些例子是不是都有?
其實IoT就跟民生最相關,因為每個人都有感受、體驗到,並不是我們每個人在後面做企業。
對,我就是喜歡這一些東西,跟端合作,但是從大企業來說,也就是平台如何打通,就是從端、平台的角度。第三個,如果不開發不行,因為要有ISV幫你寫。
對,我自己很喜歡這一些小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