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身不是為了做這件事的話,難免在社會企業,也就是社會跟企業取捨,我覺得啦!
很多大財團改成社會企業的話,是真的對社會有幫助嗎?或者是打著對社會企業有名號來做事?
我想再問最後一個問題,臺灣目前有很多新創的社會企業,很多是非營利組織的事業,但是更多的是原本的企業改名登記為社會企業。
像講到社會創新的部分,社會企業是需要很多社會創新的人才,但是現在臺灣社會創新人才很少,而且學這個專業的人應該也滿少的,可能學這個專業的人外流,這個要怎麼辦?
我還是想問社企的問題,社企是會幫助社會,可能幫忙一些人就業,但是很多人覺得社企是只幫他們解決了貧窮、生計的問題,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幫他們解決為何會造成貧窮的問題。想問如果是這樣的話,社企有辦法幫助到貧窮的人嗎?
但是這樣子會造成這件衣服會比其他不是用環保材質來做得很還要貴。
以前大家覺得越回收,很像再生紙,品質會稍微下降一點點的,現在是又回收又上升一點點,這個是不同的想法,但是還在以前那種回收之後品質一定會下降,這樣子聽起來很像兩邊要作選擇,就是要品質或者是要對地球好,但是如果當你回收之後,品質反而上升,就不用選一邊站,因為品質越來越好。
我舉例,像我穿這件衣服的材料是用五杯咖啡渣加上十二個這種保特瓶回收之後製成的,這樣子以前叫做upcycling,這個中文不好翻譯,所以現在是叫做循環經濟,這個大家比較記得。
該怎麼說呢?中間一定會有磨合之類的,如果經歷磨合的那個時候,那個時間點我們要怎麼去選擇哪邊會比較好?
聯合兩種型態,然後沒有辦法單純以我只要追求利益或者是公益之類的東西,就會有衝突跟對立。
我想問一個有關於社企的問題,社企是模糊社會跟企業之間的界限。